2017年浙江海洋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学位]之农业经济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认为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中存在哪些问题? 如何加以完善?
【答案】(1)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产权障碍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乡村干部自我经济利益和政绩的驱使以及人们法制观念的淡薄,农民的经营自主权经常遭到侵犯,某些乡村随意频繁调整农民的农地使用权,使得农民对农地使用权缺乏稳定感,在生产与投资上产生短期行为和掠夺经营现象。
②规模障碍
许多发达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己脱离农业而进入第三产业,农业实行规模经营己经具备了条件。然而由于法制滞后、土地市场发育不良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稳定的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还难以实现。
③产业与市场障碍
a. 农户在与农业产前、产后部门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b. 农户在市场交换中,相互处于无序、过度竞争状态
④管理障碍
很多家庭内部的经营管理基本上是家长制,家庭生产经营决策一般山家长做出,在利益分配上排斥利己主义,推崇重义轻利的利他主义,常常实行按需分配。这样家庭经营的管理水平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管理水平,造成家庭经营的企业化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2)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稳定农业家庭承包经营,正确处理农地产权关系,在有条件的地区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
a. 国家农业法和农村十地承包法已经就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依法进行家庭承包经营将会使这一最重要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
b. 在具备了实行规模经营的条件的地区,地方政府需要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地的政策法规,通过农地的依法流转,促进本地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
②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组织化特别是产业关联程度的提升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社会化分工会越来越细,产业关联程度会越来越强,需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合同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体化经营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户的组织化特别是产业关联程度。
③提高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各级政府应帮助农业专业大户和企业建立自己的账簿,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在此基础上开
展科学的经营管理。完善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能够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延续下来的关键因素。
2. 如何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
【答案】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应做到:
(1)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的最重要环节,是分析、处理以及快速传播各类信息的必备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
①硬件建设首先要加快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同时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力争尽快解决“最后一公里入户问题”;
②软件建设是指建立内容全面的农业信息Web 数据库。
(2)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①服务主体社会化
要确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多元参与”的农业信息服务主体构建模式。在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农业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各种经济实体进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采取灵活务实的措施吸引外资、民间资本以及各类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主体的社会化进程。
②服务内容多元化
信息经济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点,因此拓宽农业信息服务范围,为农业提供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元化的信息,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更容易走向商业化。
③服务载体多样化
发展新兴的网络信息服务载体、重视传统的信息服务载体,要利用好现有的广播电视网、乡村黑板报、各类农业报刊等信息服务载体,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播农业信息中的重要作用。
(3)完善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
①发挥政府的主导职能
各级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中要退出微观走向宏观,并在宏观领域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统一的农业信息服务目标、方针,组织落实信息服务任务,创造良好的信息服务环境,使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②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
农业信息服务涉及内容广,实施起来综合交叉性强,因而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参与和支持,政府要发挥协调职能,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信息服务的合力。
③发挥政府的人员培训职能
农业信息化人员培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a. 对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
b. 对农村基层政府的干部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
c. 对农民的培训。
④发挥政府创造良好环境的职能
农业信息服务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一定的政策法规环境。其作用是抑制信息垄断、信息封锁,保护知识产权,实现规范服务和管理,以及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打击坑农、骗农的假信息,保护公平竞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3. 什么是绝对成本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和要素票赋学说? 其各自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答案】(1)绝对成本学说
①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
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绝对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
②绝对成本学说的政策意义
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2)比较成本学说
①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
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劳动的节约。比较优势导致了比较利益。
②比较成本学说的政策意义
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哪类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实力的强弱,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3)要素享赋学说
①批评比较成本学说
a. 比较成本学说是静态的,是单一要素的国际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是以生产力固定不变(而不是可变)为前提的,不符合事实;
b. 成本中未包括地租在内;
c. 认为生产中的要素(主要是资本和劳动)的组合比例不变,违背事实;
d. 认为各种劳动工资之间的比例固定不变,事实上各个国家的工资、不同行业或专业的工资是不同的、经常变化的;
e. 比较成本学说忽视了需求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仅从供给方面考虑问题。
②赫克歇尔一一俄林定理: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票赋的差异;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享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 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要素享赋理论的逻辑推论:国与国之间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商品价格有差异是因为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成本不同,而成本差异又是因为要素价格差异引起的; 两国间要素价格差异源于要素供给量的不同,而要素供给量不同实际上意味着要素禀赋的不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