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低生活标准线

【答案】最低生活标准线又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时期内,由政府制定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维持一个人生存的最低限度的基本生活标准。最低生活标准线体现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统一,它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精确的统计和计算确定的。

2. 退役医疗保险

【答案】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是指为了保障军人退出现役后享有国家规定的医疗保险待遇,维护军人利益,激励军人安心服役而建立的一种军人保险制度。国家设立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基金,对军人退出现役后的医疗费用予以补助,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为军人建立退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从性质上讲,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是军人公费医疗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性医疗保险,是为了维护军人退役后能够享受与地方保险对象同等待遇的一种措施。

3. 社会保障预算

【答案】社会保障预算是指国家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给,以便实现国家社会保障职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编制的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由社会保障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障预算支出组成。社会保障预算收入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筹集的社会保障资金,包括公共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和其他收入。社会保障预算支出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施社会保障事业,对干部、职工等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自然灾害致使生活遇到障碍时,为保证其基本生活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以及其他支出。

4. 效率

【答案】效率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宏观意义上的效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通常用实现了“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来描述; 第二阶段是可持续的综合效率,仍体现了人类对效率的追求,但增加了生态、环境对效率的制约条件,丰富了效率的内涵; 第三阶段是网络经济的效率,又称“后工业效率”,指通讯和计算机的网络化使传统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社会保障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制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制度自身运行成本的节约以及制度运行的有效性。

5. 强制储蓄制

【答案】强制储蓄制又称个人账户制,是指雇员和雇主规定的缴费率将社会保险费存入为雇员设立的个人账户,需要时按规定从个人账户中支取的一种筹资模式。在国家立法规范下,覆盖范围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参加强制储蓄,不得擅自更改或中途退出。强制储蓄制一般仅适用于完全积累型的养老保险的社会保险项目。

6. 给付确定模式

【答案】给付确定模式是指先设定养老保险金为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平需要达到的替代率,以此确定养老保险金的给付标准,再结合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测算,来确定养老保险费的征缴比例。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以支定收”模式,维持的是短期内的横向平衡,一般没有结余。这种模式通常和现收现付模式联系在一起的。

7. 相对贫困

【答案】相对贫困是建立在将贫困者的生活水平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低生活水平对比上的,是指比社会成员平均生活水平低的生活状态。现代社会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应该不仅包括绝对贫困的个人、家庭和群体,还包括生活水平没有达到根据社会一般生活水平或平均生活水平确定的最低生活标准的家庭和个人,即相对贫困的家庭和个人。所以,最低生活保障本身的再分配效应会口益增强,除了解救贫困之外,也将成为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8. 特殊保障

【答案】特殊保障是国家根据自己的需要专门为某一类人群设立的标准或给付条件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国,特殊保障又称社会优抚,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上的特殊公民—为保卫国家安全而作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及退伍军人等所给予的优待和抚恤。在实践中,社会优抚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来管理,以便使其所需物力、财力和退伍官兵安置工作落到实处。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积极意义?

【答案】社会保障作为国家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1)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保障着人的基本生活,而且实践着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维护社会公平等多方面的功能,直接体现了对弱者的重视与照顾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直接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甚至解放了人类自身,是人由家庭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必要条件,最终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可见,社会保障制度因价值理念的先进性和实践中的巨大功能,对社会文明发展进步有着重要贡献。

(2)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竟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一方面,社会保障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增强了人的安全感与对未来的信心,从而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能够帮助遭遇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恢复正常生活并重新投入社会;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还不仅直接提高着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维系着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推动着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社会保障能够化解多种社会矛盾,不断增进国民福利,并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一方面,任何社会保障项目的建立,都直接化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又都直接表现为受益者福利的提升,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则会促进着国民福利的普遍提升。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保障不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且构成了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4)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社会保障是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它作为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一个系统或一个构成部分,既需要其他政策体系等为之配套(如医疗保险离不开医疗卫生事业的配套,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离不开资本市场的配合),也可以为其他政策体系的实施提供配套。

(5)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社会产业结构

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需要众多的专业人士的参与,从而是能够容纳众多劳动力的新兴部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既直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这一意义应当得到重视。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对社会保障的依赖以及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决定了中国不仅需要尽快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完整的体系。

10.如何协调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并促使两者共同发展?

【答案】(1)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一定情况下会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在保险资源和市场规模一定的条件下,作为保障供给的主体,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冲突,一方的发展往往会削弱和阻碍另一方的发展,这对十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者更为明显。当然,随着经济发展和支付能力的提高,人们的保障需求会日益强烈,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会得到较好的发展。

(2)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存在着互为促进和补充的关系

①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普遍性可以增强人们的风险和保险意识,认识到保险的必要性和实际效果,有利于商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社会保险可以为那些遭遇社会风险的商业保险投保人提供经济援助,一定程度上维持其支付能力,减少商业保险退保和解约行为:同时,高水平的社会保险制度大大提高了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客观上起到了减少商业保险赔付、维持商业保险稳定发展的作用。

②由于社会保险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保障水平有限,人们可以投保商业保险实现较高的经济保障需求。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们保障需要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依靠单纯的社会保险或单纯的商业保险往往难以满足其生活保障需要,所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许多国家能够并行不悖,共同构成国民生活的经济保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