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贵州民族大学公共政策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公共决策的规则有哪些?
【答案】公共决策的规则是指用以指导和简化决策过程的准则或标准。决策规则划定一个范围,政治竞争者必须在此范围内制定其战略和策略,并展开政治斗争。不同的决策规则对最终的方案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决策规则的改变很可能导致决策结果的变化。政策制定主体采用的基本决策规则主要有两种:一是全体一致同意规则; 二是多数决定规则。
(1)全体一致同意规则
全体一致同意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它有四个基本特征:
①每个决策者的否决,都将导致决策方一案被否决。
②要通过一项决策方案,该方案必须对所有决策者的利益来说都是最佳方案,都是令人满意或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决策结果必须充分照顾每一个决策者的利益偏好与要求。
③每个决策者在考虑增进自身利益的时候,由于充分意识到他的行为会影响与一项方案利益相关的其他决策者的行为选择,而其他决策者的行为将直接决定着该方案最后是否能够顺利通过,他如果期望不支付任何成本就获得利益,决策方案必将因损害决策者的利益而被最终否决。
④全体一致原则的运用,将随着决策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决策成员数目的增加,而使形成决策结果的困难程度成倍增加。
(2)多数决定规则
多数决定规则是指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它采用两种基本形式:简单多数规则和绝对多数规则。
①简单多数规则又称“相对多数规则”,是指在多种政策方案的择优中,哪一个方案得到的赞成票最多,则该方案就成为正式的公共政策,而不必超过半数。
②绝对多数规则又称“比例多数制”。在实践中,如果第一轮投票中没有任何一个政策力一案超过绝对多数的相关规定,通行的做法是就两个得票最多的备选方案进行第二轮投票,票数领先者成为正式的公共政策。它的基本特点是:a. 决策过程中无须每个决策者都投赞成票,只要有超过半数的赞成票,决策方案就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因而决策成本较低。b. 采用该规则择定的公共政策对全体决策者都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即居于少数的反对者必须服从占多数的支持者所做出的决策。
2. 什么是垃圾桶模型?
【答案】垃圾桶模型最早由美国管理学教授詹姆斯·马奇、科恩、奥尔森等人于1972年提出。
该模型认为,组织员工面对一项决策时,会不断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实际上都被扔进了垃圾筒,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最终决策的组成部分。
(1)垃圾桶模型的特征
①目标模糊。整个组织本身所要追求的目标并不具体,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也不明确,这意味着组织对各种施政目标的优先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视必要情况随时加以调整的。通常当一个组织发展到具有相当规模时,伴随而来的就是组织愈变愈复杂,它同时也会追求许多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又可分成多项的次目标。当企图再将这些次目标加以具体化陈述时,则常会出现日标之间矛盾不一的情况。
②手段或方法的不确定。组织成员通常只知道与本身职责相关的业务,对整个组织的运作充其量只有一些很基本和粗浅的认识。成员需要去尝试错误,从经验中去学习,甚至要在面对危机时摸索和思考解决的办法。
③流动性参与。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参与决策人员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即参与决策者可能前后完全不同,故同样的议题由于不同的人员出席讨论,结论也可能与原先规划完全不同。
(2)垃圾桶模型的四股力量
垃圾桶模型认为,具有上述三项特征的组织,其决策常常决定于四股力量:
①问题。决策本来就是企图解决问题,垃圾桶管理决策组织“问题”林林总总,有大有小。每一问题由下列三项来描述,分别为:a. 进入时间,即问题浮现的时点; b. 解决问题所需的能量; c. 通路结构,即一些能触及到问题的选择。
②解决方案的速度。有了问题并不表示就有解决的方案,当问题与选择(决策的机会)配合时,会有解决方案流产生,而流动速率是指系统内产生解决方案的速率。另外,很多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问题,也不是有了方案就真的能解决问题。例如,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是一套解决方案,企图解决现行大学联招的一些问题,但是不是真的能解决大学联招现存的问题,会不会衍生出新的问题,则尚待观察。
③决策者参与。决策参与者不必然是一群在某时某地开会和参与讨论的人员或官员,有可能学术界、舆论界、民间团体,乃至一般老自姓,也会加入某一政策的争辩且企图影响最后的决策,而决策参与者共识的建立,也是决策能否制定的关键之一。
④决策的机会。金顿将组织的决策时机称为“政策之窗”。政策的决定,要等待恰当的时机。政策之窗一开,机会一来,趁热打铁,决策就可定案; 如果机会一失,政策之窗关闭,则需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出现。
3. 什么是技术可行性? 如何进行技术可行性比较?
【答案】(1)技术可行性是指从技术角度衡量政策或规划的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现有的技术或方法能否使得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二是备选方案(在技术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
(2)技术可行性的一个主要标准是有效性或效能。有效性标准的焦点是被提出的方案或项目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另外,有效性或效力标准还包括政策或项目的影响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长
期还是短期的、可量化还是不可量化的、充分还是不充分的。
(3)有效性的测量是相当困难的。首先是找一种可靠测量方法上的困难,因此有时必须用间接的方法。然而,每项公共政策或公共项目的背后,都有一些关于这项政策或项目是好的或有助于实现公共福利的观点。因此,首先要明确所要测量的是什么,而测量的方法是可以改善的。例如,数据上的实质上的改善是可能的; 有些途径能够在考虑社会因素时提供帮助; 可以使用某些数学或定量分析手段。
4. 备选方案为何重要?
【答案】(1)备选方案的概念
备选方案是指决策者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过程的选择,或是达成政策目标的可供利用的手段、措施或办法。依据政策问题性质的不同,备选方案可以表现为政策、策略或各种行动过程。
(2)备选方案的重要性
①政策分析过程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划分为三大步骤:界定问题并提出决策目标; 搜寻或拟定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 对各种备选方案加以比较并做出抉择。从选择程序上看,备选方案的搜寻或设计构成了政策分析过程中的一个中介环节,一旦界定了问题的性质与边界,并确立了政策的目标及评估标准,就开始拟定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为方案的比较及抉择做好准备。因而方案的拟定构成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
②从现实的政策决策的实践看,备选方案设计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找到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是合理决策、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找到足够多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才有可能做充分的比较和择优。
③在讨论政策方案产生的力一法时,既要注意那些发现或寻找力一案的力法,又要注意那些设计或创造力一案的力-法。在政策分析的这个阶段,分析者应帮助决策者发现或发明、创造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发现的备选方案越多,就越有可能发现所要探求的东西—而且往往是在明显的东西中发现的。
总之,备选方案的形成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不应该消极等待它们的浮现,也不能单纯靠寻找,还必须依靠设计和综合,应该充分重视。
二、论述题
5. “前后对比法”是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请运用图示进行分析。
【答案】前后对比法是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是评估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其他一切方法都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对比法是指将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出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它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对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政策的准确效果,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政策的本质和误差,因此是政策评估常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具体又可分为几种方式:
(1)简单“前一后”对比分析
简单的前后研究是指对政策或计划实施之前的(人员和地点)条件与政策或计划(项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