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货币金融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释期权的内在价值。

【答案】(1)期权是一种选择权,期权的买方拥有在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价格(执行价格)出售或购买一定数量的标的物(实物商品、证券或期货合约)的权利,其代价是向卖方支付的一定数额的权利金,也称为期权费。

期权的价格经过期权的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公开喊价竞争形成,就是期权的买方为取得某项期权而支付的一笔权利金。一般地,期权价格基本上等于期权的内在价值与时间价值之和。所谓期权的内在价值就是市场价格与执行价格对比可以获利的差额,指期权的溢价部分。对于看跌期权,内在价值等于执行价格减去市场价格;对于买入期权,内在价值等于市场价格减去执行价格。其中虚值期权和平价期权的内在价值为零,因为期权的买方有选择执行期权合约与否的权利,因此内在价值不会为负。

(2)不同情况下期权内在价值的变化

从理论上说,在期权交易中,一个期权的价格绝不会低于其内在价值。否则套利者将立刻无限地买进所有期权,并执行期权。溢价部分与低于内在价值的期权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他所得的利润。在实际交易运作中,内在价值的变化有六种情况:

,称①当看跌期权的履约价格高于相关的期货价格时,该看跌期权的内在价值为正值(溢价)

为实值期权。如某商品看跌期权合约预先规定执行价格为7美元,该商品价格为6美元,这时该期权的持有者仍可按7美元的价格卖出,获利1美元。

②当看跌期权的履约价格低于相关的期货价格时,该看跌期权的内在价值为负值,称为虚值期权。如某商品看跌期权规定执行价格为7美元,而期货价格为8美元,假如期权持有者要执行合约,则损失1美元。当然,期权持有者是不会要求履约的。

,称③当看涨期权的履约价格低于相关的期货价格时,该看涨期权的内在价值为正值(溢价)

为实值期权。如某商品看涨期货合约预先规定执行价格为7美元,当期货价格为8美元时,该期权持有人仍可以按7美元买入该商品,获得收入为1美元。

,称④当看涨期权的履约价格高于相关的期货价格时,该看涨期权的内在价值为负值(损价)

为虚值期权。如某商品看涨期权事先规定执行价格为7美元,而期货价格为6美元,这时,假如期权持有者要执行合约,则要以高于市场价格买进该商品,会损失1美元。当然,该持有人会让期权作废。

⑤当看跌期权的履约价格与相关商品的期货价格相等或相近时,该期权不存在内在价值,称为平值期权。

⑥当看涨期权的履约价格与相关商品的期货价格相等或相近时,该期权不存在内在价值,称

为平值期权。

2. 什么是货币的储藏手段?

【答案】(1)货币的职能之一。当货币退出流通而处于静止状态,被储藏起来,就执行储藏手段职能。一般有储存金银、储存纸制货币和持有银行存款等方式。

(2)商品交换初期,货币储藏目的是用储存货币形式来保存剩余产品。在商品经济不发达阶段,生产者不一定能在需要时卖掉产品,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连续进行,不致因经济波动而中断,就必须进行货币积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被视为绝对财富的象征,促使人们为追求更多财富而储藏货币。

(3)在足值货币流通时,货币储藏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当流通中的货币多于商品交易所需货币,其交换价值低于自身价值,多余货币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转为价值储藏。反之,当流通中货币少于所需货币,储藏货币又会自动进入流通领域。这一机制只能在储藏量充足时才能顺利发挥作用。到了信用货币流通时期,由于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一种符号,货币储藏时并未退出流通领域,不能起到调节流通功能。

3. 什么是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两者的差异性如何?

【答案】(1)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 就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货币需求方程和货币需求函数中, 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

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分辨清楚各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对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通常划分为三类:一类为规模变量, 如收入和财富;一类为机会成本变量, 如利息、物价变动率;余下的则称为其他变量, 如制度因素等。

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 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其目的在于说明利率和价格变动这类因素对货币持有主体可能造成的潜在收益或损失, 以及这种潜在收益或损失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的影响。

(2)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 是货币当局决策者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 确定合理的货

币供给増长率, 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变动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

从宏观角度估算货币需求, 需要利用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直接是宏观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反映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素, 不考察各种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而主要是关心市场供给、收入这类指标的变化。也可这样理解:机会成本因素及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都已纳入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吸纳性极强的变量之中。

(3)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 其着力点在于建立可以更充分反映客观实际的模型并据以剖析货币需求变化的原因;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 其中包括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和一些重要机会成本变量, 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

4. 如何理解“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答案】弗里德曼将通货膨胀定义为:“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的这个定义坚持了两点:①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非一般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发生总是与货币量的多少直接相关;②通货膨胀所表现出来的物价上涨是长期的和普遍的。因此,探讨通货膨胀问题,离不开对货币因素的分析;如果不是货币量出了问题,是不会出现物价长期普遍上涨情况的。

基于这个定义,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判定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时,需要注意区分两个界限:

(1)相对价格变动和平均物价水平变动的界限。相对价格变动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某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某些商品价格下跌的状况。相对价格的变动属于物价体系内部的调整,只要货币量不发生变化,相对价格此涨彼跌的变动一般不会影响总体物价水平。而平均物价水平的变动是指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下跌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通常是由于货币量过多造成的,因为所有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或普遍下跌导致的是物价水平的变动,而根据货币数量说的原理,物价水平的上下变动与货币量的増减变化之间存在同比例变动关系。因此,相对价格的变动,不能算作通货膨胀;只有平均物价水平的上升,才能看作是通货膨胀。

(2)—次性物价上涨和持续性物价上涨的界限。一次性物价上涨通常由某种因素造成,具有临时性和偶然性的特点;而持续性物价上涨是指物价持续不断地上涨,带有长期性和经常性的特点。根据货币学派的观点,一次性的物价上涨通常是由某种特殊原因造成的,与货币量无关,因此不能算作通货膨胀;而持续性的物价上涨只有在货币量发生变动后才可能出现,通常是由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造成的,因此,只有持续性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的表现。

从上述分析可见,货币学派的通货膨胀定义特别注重货币因素,他们认为,个别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一次性的物价波动可以由多种原因造成,但只要货币量不增加,平均物价水平是不会发生长期、普遍上涨的。因此,通货膨胀首先是一个货币问题,出现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是货币量过多。没有货币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就没有通货膨胀性,只有因货币量过多造成的物价水平普遍地和持续地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5.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上有何分歧?

【答案】(1)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要政策特征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是两个观点十分对立的学派。前者认为利率是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主要因素, 中央银行应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 灵活地选择货币政策工具, 以实现充分就业, 保持经济稳定。而货币学派则十分强调货币供应量的作用, 认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从长期来看是无效的, 中央银行应该确定固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以这种“单一规则”保持物价的稳定。

所谓货币政策有效性, 特指货币政策能否稳定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 与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并无直接关系。货币政策是否有效, 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①货币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②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③货币当局能否如其所愿的控制货币。

(2)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上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