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13行政管理学之行政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答案】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政策,其核心在于整合,即将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的战略整合在一起,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组织战略的实现。依据学者亨得利和皮特格罗夫的观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有四层含义:①强调战略规划的作用; ②依据战略规划设计并管理人事体系; ③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活动要与组织的战略相匹配; ④将组织的人力资源视为实现组织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

2. 行政组织伦理

【答案】在行政机关群体作为行政伦理主体的意义上,行政伦理是指行政体制、行政领导集团以及党政机关在从事各种行政领导、管理、协调、服务等事务中所遵循的政治道德和行政道德的总和。行政组织伦理是针对行政建制的伦理规范而言的。作为一种有效的外部控制力,行政组织伦理的作用对象既是行政成员也是行政机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行政组织伦理可以被看作是注重客观性的伦理规范。其基本内涵包括:①程序公正的基本准则; ②民主责任的伦理导向; ③行政组织信任包括行政组织间、行政组织与公务员间、行政组织与公民间的信任。从影响上讲,缺乏信任的组织无伦理可言,因为信任是组织有效活动的基础。行政组织的运转与改革应该与信任联系在一起。

3. 编制

【答案】编制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编制是指一个法定社会组织内人员的数额及职位的配置。广义的编制则指一个法定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规格级别、人员数额、人员结构及职位的配置。

4. 人事管理

【答案】人事管理是指组织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地把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合理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它既指一种管理实践活动,即如何让人做事和事得其人,人事两宜或适人适事,又指一门科学,即研究人事管理活动的科学。具体包括以下职能:招聘、调配、培训、考核、薪酬、劳动关系管理。

5. 形象修复理论

【答案】威廉. 班尼特的形象修复理论建立在“个人或组织最重要的资产是它的声誉”的假设

之上,认为就像其他有价值的资产一样,声誉或公众形象应从战略高度去维护,任何社会组织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声誉和形象。据此,班尼特把他的危机管理模式分为五个大的战略方法,其中很多又可细分为不同战术。五大战略方法为:否认、逃避责任、减少敌意、修正行动和自责,此外还有其他14种战略战术等。前两个战略强调责任,后两项与敌意有关,最后一项则是表达自责。形象修复理论着眼于危机应对中的“言说策略”,即关注危机发生时组织说了些什么,强调恰当的信息表达有利于修复组织受损的形象与声誉。但这一理论并没有关注“危机情境”的影响。

二、简答题

6. 怎样理解西方国家建立“企业化政府”的新理念?

【答案】20世纪80-90年代各国政府再造均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将政府塑造成一个企业型政府。

(1)企业化政府的基本理念。企业化政府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且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简言之,凡是能够运用创新策略,有效运用资源,实现高绩效的政府即为企业化政府。企业化政府不是要将政府转化为企业,而是人为政府必须在市场导向的观念下争机制,运用创新策略。其特征有:①重视成本效益关系。企业化政府强调政策、规划、项目的成本效益关系,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②强调顾客导向。政府的公共服务的提供应有强烈的当事人取向,施政目标应以公民的需求为考虑,视顾客为关怀的对象,强调对顾客负责,并以顾客满意为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标准。③强调市场机制,重视选择和竞争。主张通过市场机制的发挥,提供公共服务; 重视民间机构与政府共同生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④授予权能。企业化政府主张给予公共管理者以行政自由裁量权来完成计划,同时也包含着支持与容忍错误。⑤创新与改革。创新乃是企业化政府的主要特征。企业化政府要求解除规则枷锁,打破结构惯性,活化官员思维。

(2)企业化政府的模式。关于企业化政府再造战略,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提出十大原则如下:导航性的政府、竞争性政府、任务导向的政府、结果导向的政府、顾客导向的政府、有企业心的政府、分权化的政府、属于社区的政府、预防性的政府、市场导向的政府。

(3)对企业化政府的评述。

①建立企业化政府具有必要性。在实践中,全球化使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投资来源的“非本国化”、经营活动的“非本土化”、交换的“电子信息化”以及国际民间组织力量的日益“自治化”,都使公众和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治式运作能力、承受各种风险的自主能力大大加强。这对政府管理提出的要求是: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不再从管理主体的角度考虑如何管制被管理者,而是站在社会与公众的立场上考虑政府如何为公众服务、对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这种背景下,政府管理的变革要立足于国际化竞争,以建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为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主体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谋取社会公共利益。企业型政府,既非政府同化为企业,亦非政府官员由企业家来取代,而是将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管理的一些机制、方法移植运用于传统政府,使之具有致力于“顾客”服务,不断降低成本,勇于变革、善于创新之精神,使之成为与现代社会管理的人性化、信息的网络化、经济的全球化相适应的新范式。

②对于“企业化政府”模式,人们也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批评:该模式忽视了政府治理模式中制度与分权对政府的约束作用; 它打破或侵蚀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二个部门的权力平衡; 注重结果和目标而非投入和过程的原则是片面化的; 市场导向原则将损害制度的稳定性; “顾客至上”原则将产生分配上的重大难题。

(4)“企业化政府”模式包含四大价值冲突和价值矛盾:企业自主与民主负责之间的价值冲突; 公共企业图景与公民参与价值之间的冲突; 企业运转的隐蔽性与民主所要求的开放性之间的冲突; 企业管理要求敢于承担风险与公共财政处置责任之间的矛盾。它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有:人员精简问题,规章制度删除问题,权力下放问题,等级问题,政治与行政分离问题,是公民还是顾客问题,谁来负责问题,价值取向问题,改革的力度与持久性问题。

7. 简述公共危机的分类、分级与分期。

【答案】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的诱因、影响方式和危害程度有很大差异,从而使政府必须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和手段。而同类型的公共危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也有其独特之处,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因此,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分类、分级与分期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恰当而有效地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

(1)公共危机的分类

①据公共危机产生的诱因,可分为:

a. 外生型危机。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危机;

b. 内生型危机。指由于内部原因所引发的危机;

c. 内外双生型危机。指由外部环境与内部原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危机。

②据公共危机发生的领域,可分为:

a. 政治性危机。如战争、武装冲突、恐怖主义活动等;

b. 社会性危机。如社会骚乱、罢工等;

c. 宏观经济性危机。如恶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失业率居高不下、股票市场大幅变动等; d. 生产性危机。如工作场所安全事故、产品安全事故等;

e. 自然性危机。如地震、火山、流行性疾病等。

③据公共危机中主体的态度,可分为:

a. 利益一致型。在危机情境中,所有相关的利益主体具有同质的要求时,就属于利益一致型危机,大部分天灾都属于这一类型,譬如印度洋大海啸。

b. 利益冲突型。当危机中各相关利益主体有不同利益诉求时,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要求的利益主体时,就属于利益冲突型危机。

④据公共危机状态复杂程度、性质和控制的可能性等可分为:

a. 结构良好的。指危机并非历史久远长期积累的问题,而且涉及核心的价值和根本原则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