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哲学(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忠恕

【答案】忠恕是儒家“仁”义的基本方法,孔子的一贯之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意为待人忠心; “恕”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明自己不愿之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南宋朱熹注为:“尽己谓之忠,推己谓之恕”。“忠恕”之道阐明推己及人的模式,不仅作为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衍生到人与自然、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盈天地皆心

【答案】“盈天地皆心”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心才是世界的终极实体。心的范围极广,天地之间都是心的表现,心在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万殊”。理在心中,所以穷理就是去观察此心在世间万物上的表现。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具有虚明的特征,可以被人认识和知觉,气是具有灵明的作用的,所以气所到之处,都有心的作用,不仅仅我们身体内部的才是心,整个世界都是即心即气的,没有心外的东西。

3. 心即理(陆九渊)

【答案】“心即理”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心学命题。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认为“理”是宇宙之内,万物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赋予的伦理; “心”是指求学问道以明理之心。从本原上看,理对于心,是天之所赋:从实践生活上看,心理关系主要通过“公”、“同”来实现合一的。他主张通过克除私欲,将心提升到理的层面上,这是合心于理式的“心即理”也是陆九渊心学的重心所在。

4. 人心、道心

【答案】“人心”和“道心”是二程提出的观点,他们认为人心表示感性的自然本能、欲望等,道心表示人的道德本心,道心是好的,人心则是邪恶的,从而把人心和道心对立起来。为了消除人心的邪恶,使道心得以保持,就要“惟精惟一”的功夫。具体做法就是要符合儒家“中”的原则。大程又用天理和人欲来表示人心和道心的区分:“人心惟危,人欲也; 道心惟微,天理也。”这样就和他们的理学思想联系起来。因为把天理和人欲看成是对立的,所以他们主张“损人欲以复天理”“无人欲就是天理”。二程提出的道心、人心以及天理、人欲思想后来经过朱熹的发展,成为理学中的重要范畴。

5. 皇、帝、王、霸

【答案】皇、帝、王、霸是邵雍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大体上经历的四种形式。

①在“皇”的阶段,“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

②在“帝”阶段,“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

③“王”则是“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

④“霸”是“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也就是说,“道”、“德”、“功”、“力”是他划分四种统治形式的标准。邵雍的这种历史观与其元会运世的宇宙观也是相配合的,在人类历史的前半段呈上升趋势,在后半段开始衰落,按照他的宇宙观,在衰落之后又会出现新的循环。

6. 格物穷理

【答案】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一个主张,意思是格物首先要解除外物,其次还要穷究事物之理,到至极处。格物的内容包括自然界、社会界,乃至个人的身心、性情。但是在朱熹那里,格物主要还是指研读经典,从事道德实践,即其终极目的是要明善,也就是使人明白什么是道德上的应当。在朱熹看来,人心是认知主体,外物是客体。穷理就是要对外物之理进行考察,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体的知识扩充的过程。总的来说,朱熹的格物穷理思想,虽然侧重于身心性情的修养省察,但是也很注重对外界事物的考察。他虽然承认人具有天赋的道德法则,但是认为只有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这些道德法则在心中才能慢慢彰显出来。

7. 《华严金狮子章》

【答案】《华严金狮子章》是华严宗创立者唐法藏大师用金狮子作比喻讲解华严宗教义的著作。相传法藏为女皇讲解华严宗教义时,当女皇听到“六相圆融”、“十重玄门”时,感到迷惑,于是法藏随手指着殿前的金狮子,形象地解说了“六相圆融”理论中的总与别、同与异、成与坏三对范畴和“十重玄门”的理论中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使得武则天理解了他的基本思想。法藏的弟子把这次宣教记录加以整理,称为《华严金狮子章》,简称《金狮子章》。

8. 《抱朴子》

【答案】《抱朴子》是一部道教经典著作,由东晋葛洪所撰,分内、外篇。《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养生延年、鬼怪变化、攘灾却病,属于道家的范畴。《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历程。其文学思想是反对贵古贱今,认为今胜于古。总之,该书将玄学与道教神学、丹鼎与符篆、儒学与仙学、方一术与金丹均纳为一体之中,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二、简答题

9. 简述王夫之的“理势相成”的历史观。

【答案】王夫之“理势相成”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有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必然趋势有其内在规律。他用势和理来描述这两者的关系。

(1)理势是辩证的关系。顺应理之顺逆,即可以成势。客观之势形成以后,顺应形势,那就是合理的,即“理势相成”。

(2)王夫之还结合他的理气论来说明理势的关系,认为理势是相互促成的。

(3)理势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即客观的历史趋势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理的顺逆可以决定客观趋势形成的难易程度。客观趋势造成了历史事件的形成,同时事件中又包含了客观的理。故言没有不表现为势的理,也没有不表现为理的势,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10.谈谈老子的认识论思想。

【答案】老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认识论体系。他的认识论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排斥感性认识

《老子》第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指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各种颜色、声音、味道等,会导致人眼瞎耳聋,口味败坏,表现了老子排斥感性认识的认识论。

(2)脱离客观世界谈认识

老子认为,不应当在客观世界中去寻求对事物的认识。他说:“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煽,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圣人不需要去实践就有知识,无需观察就可作出判断,不用实际去干就能取得成果。他主张“塞其兑,闭其门”的神秘主义的内心直观,认为只要保持内心的虚静,万物就能在面前呈现,人们就能够抓住其本来状况去认识它们。

(3)明确区分“力学”与“力道”

老子认为,知识的增加即欲望的增加,求“道”就需要不断减少知识、欲望,直至一无所知,才能够上升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11.张载的“太虚即气”

【答案】张载继承了汉唐以来的元气一元论的思想,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1)气

在张载看来,宇宙的本体并不是佛道二教的虚、无,而是客观实在的物质“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 凡象,皆气也。”不仅有形象的万物是山气构成的,无形的太虚也是山气构成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无形的太虚是气的本然状态,聚散都不过是变化过程中的暂时状态。气有聚散,但是并无生灭,是永远存在的。

(2)太虚

气作为万物的本原,就其普遍性来说是“至实”的,“凡有形之物易坏,唯太虚处无动摇,故为至实。”就其有别于具体形器来说,气被称为“太虚”。太虚有两种含义:

①太虚是指气之本体,即其存在的本来状态;

②太虚是指广阔的虚空。

(3)太虚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