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哲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天道自然”

【答案】“天道自然”是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意即自然界的运动、发生以及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进行的,不受外力支配。该思想源自先秦道家。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庄子也讲“天道”是“无为”的。王充继承并发展了先秦以来天道自然的思想,结合元气论,明确提出“天道自然”的命题。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也。”他认为天是自然之天,万物自然而生,天道自然而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偶自生”。天道自然思想在王充之后得以进‘步的发展,唐代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的命题,宋以后的一些哲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天道自然传统。

2. 质与力

【答案】质与力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提出的哲学范畴。“质”指物质,“力”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严复认为,宇宙之间充满了物质性的最小微粒质点。质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即表现为力。质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严复由此进一步论证宇宙演化的形式,即质点通过物质间的吸引力相互凝聚形成物体,为“翁以聚质”; 物质在凝聚过程中,耗散热、声、光、动等能量,称“辟以散力”。宇宙万物的演化,均受“质力相推”法则支配。严复吸收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并用物质与运动的统一解释宇宙自身之演化,对于近代中国哲学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3. 黄老之学

【答案】黄老之学是战国时(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无为而治”。它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井采纳了阴阳、儒、墨等诸家的观点。在内容上,继承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虽然黄老之学依托十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但它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

4. 思孟“五行”

【答案】思孟“五行”是指思孟学派所提倡的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荀子·非十二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加以评述,荀子批评子思、孟柯“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1973年,人们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发现一篇被定名为《五行》的古佚书。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一篇《五行》。至此,五行才被明确为仁、义、礼、智、圣。

5. 致良知

【答案】“致良知”原自《孟子·尽心上》,是明代王守仁心学的主旨。“致”指推极、恢复; “良知”指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土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有的内在力量,而致良知是将良知推广及万事万物,是知行合一的体现。“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6. 太极图说

【答案】《太极图说》是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提出“无极而生太极”为核心的宇宙观周敦颐的“阴阳互化而万物出”的宇宙衍化论,蕴含事物相互转化、动态平衡的哲理,阐明“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太极图说》明代编入《周濂溪集》

7. 诚者,圣人之本

【答案】“诚者,圣人之本”是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出的观点,即诚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根本。在他的思想中,“诚”的地位被极大地凸显了。诚来源于天道(乾元),天道的变化使得“诚”得以确立。诚是一种纯粹至善的德性,是人类的五种基本伦理关系(五常)和人类各种活动的基础(百行之源)。周敦颐把诚提到了很高的位置,成为宇宙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则。它不仅是一切的根本,是圣人的境界,而且也是一种功夫论,即诚作为一种功夫,就是要改正一切不善的行为而恢复本然之善。

8. 人副天数

【答案】人副天数是董仲舒的学说之一,在《春秋繁露》中存在一卷《人副天数》。他认为,人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皆是天之副本。他指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人好比是天的投影,人的形体、身躯和脏腑皆是模仿天的产物(头如天圆、耳目如日月、鼻日如风气、骨节合天数、大骨节合月数、五脏对应五行、四肢犹如四季、眨眼犹如昼夜),因而天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本原和根据。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论。

二、简答题

9. 简述韩愈的道统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

道统说是中国儒家关于先王之道传承系统的理论。韩愈为了与佛教传法世系相抗衡,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并将它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主线。

(2)内容

①“道统”是孔孟的仁义之道的传承。韩愈认为从尧开始就有一个历代相传的道,孟子以后都传道无人,更以孟子之后的道统继承人自居,要效法孟子辟杨墨的精神来辟佛老。韩愈的贡献在于,为“道统”编织出一个传承谱系。

②他着重提出且论述了儒家“道”、“德”观。他认为,仁义道德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仁”

是对人充满温情的关怀与热爱,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即博爱; “义”就是这种博爱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能得体适宜; “道”就是由“仁义”出发向前走; 切实具备“仁义”同时达到自足自乐的境界即为“德”。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德”以“仁义”为内核,是释、老二教所缺乏的。即儒家的“道”之统。

(3)作用

①确认先王之道自尧开始,比佛教更早。

②强调儒家道统植根于中国本土,比佛教更正统。

③宣示儒家道统比佛教更权威。

(4)影响

①道、德具有确定的伦理内容,仁、义被赋予形上学的意义。

②儒家的形上学形态,开始由宇宙论转向以仁义为道德的本体论。

③“道”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10.《中庸》是如何论“诚”的?

【答案】(1)“诚”之内涵

①“诚”本意是指真实无妄。《中庸》中把“诚”的范畴提高到形而上的天道层面,即“诚”是上天本然之属性和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道理。“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②天道公而无私,所以是诚。

③圣人不待思勉而自然合乎中道,来自于天性。普通人则有气质上的遮蔽,不能直接尽天命之性,所以需要通过后天之修养工夫以求诚。

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是求诚的工夫。

(2)至诚而后明善与明德而后至诚

《圣人的自然天性使其可以至诚而后明善; 而贤人则必须经过学习与修养的工夫,先明德而后至诚。圣人表现出天下之至诚,极尽众人之本性,可以支持天地生养万物,这样便可与天地鼎足而三,人的地位也由此彰显。

(3)君子诚之为贵

《中庸》中提到:“减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减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 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句话讲的是人道。君子视“诚”为最宝贵的品质,一旦人的本性仁心呈现时,它不仅能成就自我,还会向外扩展,成就他人或他物。

11.试述汉初黄老思想流行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黄老思想是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1)原因

①汉初窘迫的经济现状决定战后只能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