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安德烈娅•利维于1956年生于伦敦,父母同为牙买加移民。2004年,利维推出了她的第四部小说《小岛》,刚一出版即好评如潮,连续获得专为女性作家设立的“奥兰治文学奖”和“惠特布莱德年度最佳小说奖”,随后又获“英联邦作家奖”。小说从四个不同肤色的男女主人公的视角,向读者叙述了二战期间及战后牙买加黑人与英国白人的生存状况,他们付出的代价、遭受的苦难,以及种族的排斥和融合。殖民文学涵盖范围很广,大多数为西方人所著,它们通常指和殖民观念和殖民经历相关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旨在向殖民地国家灌输殖民主义思想,以便更有利于进行殖民统治。总得来说,这种文学为殖民者所写,并且用来更好的推行殖民主义。它们渗透着浓厚的殖民主义色彩——欧洲文化的优越性,并且极力为帝国主义正言。随着世界上主要殖民国家的相继瓦解和殖民地国家独立运动的兴起,更多前殖民地国家的作家,包括克里欧人,土著人还有西方的前殖民地国家移民积极地投入到这种强大的反抗洪流当中。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书写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历,展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思想观念。这篇论文将小说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文本分析,深入探讨二战后第一代牙买加移民从故土(motherland)——牙买加到母国(Mother Country)——英国的种种经历。从最初对母国生活环境和工作机遇的憧憬到后来在语言,肤色,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不同,进而遭到排挤,从满怀期待跌落到幻灭,他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流离失所和非归属感。这种感受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原因,面对着强大的外来人流,英国本土人恐慌而焦虑,因而本能地进行自我保护。因此自认为是大英帝国一份子的牙买加人在英国本土被当作异类,“客人乃不请自来,主人并不待见”(2,前言)。第二个原因在于对移民者来说,“家”这一词嵌入脑海的印象使得他们无时无刻不感觉到自己的所处地并不属于自己。对过往生活的记忆永远不会消逝,所以他们很难完全同化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去。伊恩.查姆博斯认为“家”就处在欲望和满足的想象夹缝当中。移民者渴望融入到社会,历史,宗教,文化的整体当中去,然而他们这个愿望一旦受到挫折,非归属感难以避免。论文主体有三部分组成。第一章讲述英国是殖民地人民想象中的天堂,然而仅仅是想象而已。身世显赫的牙买加千金小姐霍滕斯对想象中英国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和睦的邻里关系向往不已;吉尔伯特从英国皇家空军退伍,渴望在这个“满地黄金”的地方开创事业,他们毅然放弃本土的生活前往英国。第二章:霍滕斯和吉尔伯特到达英国后经历许多尴尬和窘境:语言不通,工作能力不被认可,对天气和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和由于黑色的皮肤而引起人们侧目。他们发现所谓的“母国”对牙买加,这个英国的附属岛国知之甚少。年轻的牙买加人骄傲荣耀地自愿参加到支援母国的战争中,但却鲜有人对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牙买加后备军表示欢迎,他们不但不心存感激,反倒处处表现出敌视态度。这对牙买加夫妇和他们的同胞们受到极大伤害,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非归属感。第三章,这种流离失所的感觉的深层次含义是身份的缺失,是长此以往殖民地国家人民对自我认知的缺失。西方文化思想的洗脑已经使他们成为“中间人”(in-between)和模仿者(mimic man),只有摆脱西方意识形态的控制,脱离经济上和心理上的附属情结,他们才能真正的找回自我。在小说的高潮部分,吉尔伯特敢于直面挑战西方话语权的代表——种族主义者伯纳德。他和霍滕斯从白人房主家搬出则象征着独立生活的开始,而他们收养的混血婴儿则寄予了利维对种族融合,文化融合的期望。 关键词:非归属感,家,语言,肤色,凝视,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