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818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冲刺狂背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方法论整体主义

【答案】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群体行动的分析来说明学科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内容的方法体系。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表,坚持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他们以宏观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的问题的分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环境的变迁,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

2. 文化资本

【答案】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①身体化的形式,体现在人们身心中的根深蒂固的性情倾向;②客观化的形态,体现在文化物品之中(例如书记、辞典、机器等);③制度化形态,体现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上。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3. 理想类型

【答案】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是韦伯社会学建立因果性、规律性认识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并不是指道德理想,也不是指平均状态。理想类型包含着强调典型行动过程的意思。理想类型的特点表现为:①作为理智上的概念工具,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②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它突出了经验事实中带有共性或规律性的特点。理想类型的建立,对社会学认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4. 价值合理性行动

【答案】价值合理性行动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主观相信行动具有无条件的、排他性价值,而不顾后果如何、条件怎样都要完成的行动。与目标合理性行动相反,对价值合理性行动或者说价值合理的行动来说,行动本身是否符合绝对价值,恰恰是当下所要全力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至于行动可能会引出什么后果,则在所不计(即具有明显的不计后果的非功利性特征)。

二、简答题

5. 哈贝马斯是怎样论述“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

【答案】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活动,给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了。

(1)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秩序越来越不被一个简单和呆板的生活领域来

事先假定,而是变得日益复杂,人类似乎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每件事都只靠自己的判断来解决了。于是产生了现代社会的悖论:

①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和自主性的增加;

②导致系统对个人的制约也日益显著,使现代社会里的生活世界受制于系统,最终变成了系统的殖民地,即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2)机制:在现代社会,体制的理性化主要是在市场和国家机关的范围内。制约人的行为的主要手段是金钱与权力。为达到有效率的运作,市场以金钱来调节和制约人的行为,国家机关则通过权力来影响人的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与权力的制约机制逐渐渗透到其他活动中。人们以金钱和权力作为沟通的媒介,对待周围的人和物采取像商品一样的态度,只重感性上的取舍,不作深层的反思和讨论。这样,人们逐渐习惯于把周围的环境,包括其他人在内,都当作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2)结果:虽然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但哈贝马斯认为,并不能由此就对人类的前景悲观失望。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沟通的合理化”,也就是让对话主体之间在没有任何内外强制力的情况下进行真诚的对话,在达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

6. 简述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答案】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主要包括:

(1)社会分工的功能

涂尔干在对社会分工进行功能分析时,区分了常态分工和变态分工,分别考察了前者对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和后者对社会整合的负面影响。

①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这种功能分工方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分工的作用不仅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秩序建立的原因是常态的社会分工。随着分工的发展,职业活动变得更加专门化,社会的异质性日益增长,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这种分工发展及其产生的相互依赖性代替了集体意识而成为有机团结的基础、社会整合的根源。

②涂尔干具体分析了三种反常(变态)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 a. 失范的分工

失范的分工往往会导致社会对个人的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的约束,对分工产生的新角色的规范模糊而不详尽,结果是社会成员丧失了指导他们行动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从而导致社会失范和有机团结的发展。

b. 强制性分工

当社会规定不再与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呼应,不再具有自身的道德基础时,它会表现为外部的强制,由此产生的分工是一种病态的强制分工。强制性分工是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它往往会造成偏离有机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社会冲突,从而威胁社会秩序。

c. 不协调分工

不协调分工是由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所产生的。

(2)社会分工的原因

涂尔干在确定现代社会中分工发展的原因时将社会分工视为一种社会事实。他认为分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导致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的扩大,提高了社会生活的集约化程度。社会密度扩大表现为社会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增长。社会容量、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加强,导致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比率的提高。

人口增加、互动增多又产生了两种后果:

①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分工是推动社会进步、建立新型社会团结的最佳手段;

②分工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得以加强,这是有机团结的基础。

7. 简要评价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分析。

【答案】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分析:

(1)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的分析是为了说明,如果我们换一种视角,即从主体间以语言为媒介来沟通、协调其行动的沟通行动视角出发,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中,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矛盾、自由与意义的丧失的现象并非社会现代化的必然,并非无法解决的矛盾,在人类沟通行动中,就蕴藏着突破理性化的困境的可能性。人类沟通行动中的理性潜能,在社会的层次上,则蕴藏在“生活世界”之中。

(2)生活世界是指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拥有的、一组庞大而并不明确的社会文化背景。由于生活世界的存在,沟通与沟通才得以可能。生活世界与沟通行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沟通行动是在生活世界内进行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理性地进行沟通成为可能。哈贝马斯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过程:①生活世界结构上的区分;②内容与形式的分离;③符号再生产的反思性的増加。

(3)通过对生活世界及其理性化、体制及其理性化的分析,哈贝马斯得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结论。哈贝马斯认为系统的理性化产生了现代社会的悖论:①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和自主性的增加;②导致系统对个人的制约也日益显著,使现代社会里的生活世界受制于系统,最终变成了系统的殖民地,即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活动,给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了。即人们逐渐习惯于把周围的环境,包括其他人在内,都当作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哈贝马斯认为,不能因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就对人类的前景悲观失望。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沟通的合理化”,即让对话主体之间在没有任何内外强制力的情况下进行真诚的对话,在达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

(4)哈贝马斯讨论“生活世界”实际是为结合其沟通行动理论而作,沟通行动是在生活世界内进行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理性地进行沟通成为可能。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实际上所表明的是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