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2014卫生综合(B卷)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二 O 一四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B 卷) 考试科目代码及科目名称: 353,卫生综合 答题内容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考完后试题随答题纸交回。 考试时间 3 小时,总分值 300 分。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200 分) 准考证号码: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1.判断下列哪项不属职业病范围 A.凿岩工人患矽肺 B.石墨工人患碳黑尘肺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 题 C.铅冶炼工人患消化道溃疡 D.水银温度计制造工人患汞中毒 E.伐木工人患森林脑炎 2.决定粉尘对人体危害的主要因素是 A.粉尘的溶解度 B.粉尘的荷电性 C.粉尘浓度、分散度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D.粉尘的形状与硬度 E.接触粉尘作业的工龄 3.晚发型矽肺是指 A.矽肺晚期发作 B.经过长期接尘后发病 C.经过长期观察后诊断的矽肺 D.脱离矽尘作业若干年后发病 E.急性矽肺转为慢性矽肺 4.预防刺激性气体急性中毒的要点是 姓名: A.加强自然通风 B.密闭通风 C.个人防护 D.加强设备检修,防止跑、冒、滴、漏 E.配备必要急救设备 第 1 页 共 14 页 报考专业:
5.抢救刺激性气体中毒的关键是 A.解毒 B.补充 O2 C.及时给予镇静剂 D.防止心肌受损 E.防止肺水肿 6.苯的急性毒性作用主要损害 A.呼吸系统 B.神经系统 C.造血系统 D.心血管系统 E.消化系统 7.可以引起白内障的毒物是 A.甲苯 B.苯胺 C.联苯胺 D.三硝基甲苯 E.苯 8.改善劳动条件的根本措施是 A.经常性卫生监督 B.做好个人防护 C.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D.技术革新和工艺改革 E.加强通风排毒.排尘 9.高温作业工人多发病是 A.神经系统疾患 B.消化系统疾患 C.心血管系统和泌尿系统疾患 D.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疾患 E.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患 10.石棉肺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 A.肺结核 B.肺心病 C.肺癌、间皮瘤 第 2 页 共 14 页
D.肺外结核 E.肺气肿 11.进入人体的铅主要贮存于 A.肝脏 B.肾脏 C.脑组织 D.脂肪组织 E.骨骼 12.预防铅中毒的根本措施是 A.缩短工作时间 B.降低作业场所空气中铅的浓度 C.加强个人防护 D.就业前体格检查 E.加强营养及体格检查 13.氰化氢中毒缺氧的主要原因 A.机体的运氧功能障碍 B.组织利用氧的功能障碍 C.吸入空气中氧的含量减少 D.肺通气量减少 E.血液循环障碍 14.驱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A.硫代硫酸钠 B.阿托品 C.美蓝 D.亚硝酸钠 E.依地酸二钠钙 15.通常评价环境噪声强度的指标是 A.A 声级 B.B 声级 C.C 声级 D.声压级 E.响度级 16.劳动过程是指 A.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生产设备.生产条件.使用原料和产品等 第 3 页 共 14 页
B.劳动生产场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产工艺所需人为环境及污染物等 C.生产工艺过程中劳动者的班组、工作时间、操作体位和方式,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比例等 D.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生产环境和劳动组织.操作体位和方式等 E.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各种污染因素和不良环境条件等 17.下列关于工作有关疾病论述错误的是 A.又称工作有关疾病 B.与职业有害因素有关但职业因素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 C.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直接因果关系 D.职业性有害因素是造成该病的许多因素之一 E.职业性有害因素促使该病的显露和加重 18.预防疲劳提高作业能力的措施主要包括 A.锻炼与练习 B.改善劳动制度 C.改善劳动组织 D.心理学措施 E.以上都是 19.预防生产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是 A.加强个人防护 B.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C.就业前健康检查 D.服用阿托品 20.就业前健康检查的目的是 A.早期发现职业病的临床前期变化 B.早期发现职业病患者 C.了解生产环境质量,间接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 D.筛选职业禁忌症,建立健康档案 E.及早发现主要的职业危害所在,以利于及时处理 (二)环境卫生学部分 1. 对于地方性砷中毒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三价砷比五价砷毒性大 B. 病区类型包括饮水型和燃煤污染型 C. 出现全身性多发性骨折是其临床表现之一 D. 台湾的“黑脚病”是由于砷中毒引起 E. 慢性砷中毒可导致“花肚皮” 第 4 页 共 14 页
2. 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中,可引起哮喘的是 A. 尘螨 D. 烹调油烟 B. 蜱虫 E. 苯 C. 军团菌 3. 历史上重大公害事件中,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 A. 臭氧 D. 铅烟 B. SO2 和烟尘 E. 过氧酰基硝酸酯 C. 镉 4. 悬浮颗粒物(TSP)的粒径≤ A. 100 μm D. 0.1 μm B.10 μm E. 以上都不对 C. 1 μm 5. 水俣病最典型的特异性特征是 A.Hunter-Russel 综合征 C.口腔炎、尿色发黑 E.全身性疼痛 6. 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是 A. 氨氮 D. 镉 B. 氮、磷 E. 铊 C. 砷 B.牙齿出现褐色沉着 D.甲状腺功能低下 7. 下列哪项描述属于水体自净作用中化学净化作用 A. 苯酚在水中发生的光解作用 B. 凤眼莲吸收水体中的汞 C. 污染物的稀释 D. 芦苇分解苯酚类 E. 对污染物的吸附沉淀 8. 公共场所的卫生学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人群密集 B.人群流动性小 C.设备及物品供人群重复使用 D.易混在各种污染源 E.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 9. 土壤中重金属镉污染引起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D.脊柱缩短变形 B.全身关节疼痛 E.全身多发性骨折 C.四肢弯曲变形 10. 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中,描述错误的是 A. 次氯酸是弱电解质,在水中易发生解离,其解离程度取决于水温和 pH 值。因为 HOCL 的杀菌效果是 OCl-的 80 倍,因此氯化消毒时水的 pH 值不宜太高 第 5 页 共 14 页
B. 水温低杀菌效果差 C. 无论何种情况,加氯后只需要接触 30 min 即可达到消毒效果 D. 消毒前应先进行净化处理,尽量降低水的浑浊度 E.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影响消毒效果 11. 必需微量元素的剂量-反应曲线形状,在整个剂量范围内呈下列哪种形? A. S 形 D. 直线上升形 B. U 形 C.抛物线形 E. 先上升,然后到达平台期 12. 从理论上讲,化学污染物进入机体经历几个生物半减期后,在体内最大可能的蓄积量趋 于稳定 A. 3 D. 9 B. 4 E. 6 C. 7 13. 在人群健康效应谱中,准病态(即亚临床状态)的变化是 A. 生理代偿的变化 D. 体内负荷增加的变化 B. 生理异常的变化 E. 出现严重中毒 C. 正常调节的变化 14. 在地表化学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描述中,错误的是 A. 锌、铜、硒等对维持正常的生殖和发育功能有重要作用 B. 参与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发挥特殊功能 C. 铜是糖耐量因子必需成分,作为胰岛素的辅助因子而发挥作用 D. 参与酶的构成和酶的激活,影响酶的活性 E. 参与激素及其辅助因子的合成,与内分泌活动密切相关 15. 下列哪种疾病属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A. 痛痛病 D. 水俣病 B. 猪链球菌病 E. 儿童铅中毒 C. 碘缺乏病 16. 在研究环境污染物暴露与健康效应的关系时,其中那种测量属于内暴露剂量测量 A. 工作环境中苯的浓度 B. DNA 加合物 C. 染色体畸变程度 E. GSTs 的基因多态性 D. 测定血铅的含量以代表铅的暴露剂量 17. 1989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把生物标志物分为 3 类,其中下列哪种指标属于效应生物标志 A. 可铁宁(continine) D. CYP450 基因多态性 18.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 A. 生活炉灶 D. 尘土飞扬 B. 工业企业 E. 工厂爆炸 C. 交通运输 B. 多氯联苯 E. DNA 链断裂 C. DDT 19. 大气稳定度表示气体垂直运动的程度,与大气的垂直温度递减率(γ)的绝对值及其与 气块干绝热垂直递减率(γd)的相对值有关。在实际情况下,当下列哪种情况时,大气处 第 6 页 共 14 页
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空气垂直对流 A. γ>γd D. γ≥γd B. γ=γd E. γ≤γd C. γ<γd 20.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急性 CO 中毒以血液系统症状为主 B. NO 的毒性比 NO2 高 4~5 倍 C. 颗粒物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人们关注的是空气动力性直径≥10 μm 的颗粒物 D. SO2 不易被上呼吸道和支气管粘膜的富水性粘液吸收 E. 吸附 SO2 的颗粒物是变态反应原,可引起支气管哮喘 (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A.铜 C.锌 B.铁 D.硒 E.锰 2. 食物中长期缺乏硫胺素易引起 A.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C.脚气病 B.癞皮病 D.败血病 E.坏血病 3. 粮谷类食物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 A.苯丙氨酸 C.苏氨酸 B.蛋氨酸 D.赖氨酸 E.组氨酸 4. 与老年人容易发生的腰背酸痛有较密切关系的营养素是 A.钠 C.铜 5.机体能量的主要食物来源是 A.蔬菜水果类 C.畜禽肉类 6. 钙的最好来源是 A.小虾皮 C.奶及奶制品 B.各种瓜子 D.白菜 E.水果 B.鱼虾类 D.谷薯类 E.蛋奶类 B.钙 D.维生素 A E.铁 7. 治疗时应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的疾病是 A.高脂血症 B.骨质疏松症 第 7 页 共 14 页
C.缺铁性贫血 8. 人体营养状况评价不包括 A.膳食调查 C.个人经济状况调查 9. 锌吸收与下列哪一项因素无关 A.植酸 C.膳食纤维 D.生长发育迟缓 E.糖尿病 B.临床生化检测 D.人体测量 E.临床症状和体征 B.维生素 K D.维生素 D E.钙 10.对于成年中度肥胖者,以每周减少体重多少 kg 为宜 A.0.2-0.5 C.1.0-1.5 11.超高温瞬间灭菌法的温度为 A.62.8℃,保持 30 分钟 C.80~85℃,保持 10~15 秒 E.100℃,保持 10 分钟 12.下列哪种不是防腐剂 A.苯甲酸及钠盐 C.丁基羟基茴香醚 13.蒸馏酒的主要卫生问题是 A.甲醇 C.黄曲霉毒素 B.细菌污染 D.食品添加剂 E.腐败变质 B.山梨酸及钾盐 D.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E.丙酸及其盐类 B.135℃,保持 2 秒 D.71℃,保持 15 秒 B.1.5-2.0 D.0.5-1.0 E.2.0-3.0 14.下列哪种是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解毒剂 A.阿托品 C.美兰 B.巯基解毒剂 D.抗菌素 E.硫代硫酸钠溶液 15. 有机磷农药中毒主要毒作用机制为 A.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C.肾损伤 16. B.肝损伤 D.血液毒 E.神经传导阻滞 肉毒中毒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 A.剧烈呕吐 C.紫疳 B.黄绿色水样便 D.神经系统损伤症状 第 8 页 共 14 页 E.剧烈腹痛
17.哪种塑料单体对人无害 A.氯乙烯 C.乙烯 B.苯乙烯 D.甲醛 E.甲苯 18. 哪种保健功能卫生部不受理和批准 A.抗疲劳 C.减肥 B.辅助抑制肿瘤,防癌 D.调节血脂 E.抗氧化 19.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典型的症状是 A.剧烈呕吐 C.发热 B.腹痛、腹泻 D.神经系统症状 E.精神错乱 20.下列哪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牲畜肉经后熟后可食用 A.猪瘟 C.口蹄疫 B.猪水疱病 D.结核 E.炭疽 (四)卫生统计学 1.测量身高 体重等指标的原始资料叫 A.计数资料 D.分类资料 B.计量资料 E.有序分类资料 C.等级资料 2. 统计工作的步骤正确的是 A.收集 设计 整理 分析 B.收集 整理 设计 统计推断 C.设计 收集 整理 分析资料 D.收集 整理 核对 分析 E.搜集 整理 分析 进行推断 3. 抽样的目的是 A. 研究样本统计量 C. 研究典型案例 B. 研究总体统计量 D. 研究误差 E. 样本推断总体参数 4. 反映均数抽样误差的统计指标是 A .标准差 D. 全距 B. 标准误 E. 方差 C. 变异系数 5. 统计推断的内容 第 9 页 共 14 页
A. 是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C. a b 均不是 D. a b 均是 B. 是检验统计上的“假设” E. 以上都错 6. 反映事物内部组成部分的比重大小应选用 A.构成比 D.率 B. 相对比 C.绝对数 E.变异系数 7. 相对数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各点,除了 A. 分母不宜过小 B. 不要把构成比当率分析 C. 可比性 D. 比较时应作假设检验 E. 平均水平与变异程度 8. 为表示某地近 20 年来婴儿死亡率的变化情况,宜绘制 A .普通线图 D. 散点图 B. 直方图 E. 统计地图 C. 直条图 9. 某地区抽样调查 1000 名成年人的血压值,此资料属于 A. 计量资料 D. 半定量资料 B. 计数资料 E. 离散型资料 C. 等级资料 10. 下列关于统计表的要求,叙述错误的是 A. 标题位于表的上方中央 C. 备注不必列入表内 E. 无数字时可以不填 11. 两样本均数比较的 t 检验中,结果为 P<0.05,有统计意义。P 愈小则 A. 说明两样本均数差别愈大 C. 说明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差别愈大 E. 愈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12. 某医院某日门诊病人数 1000 人,其中内科病人 400 人,求得 40%,这 40%是 A. 率 D. 绝对数 B. 构成比 E. 标化率 C. 相对比 B. 说明两总体均数差别愈大 D.愈有理由认为两样本均数不同 B. 不宜有竖线及斜线 D. 线条要求三线式或四线式 13. 比较甲、乙、丙三地区某年度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情况,可用 A.直条图 D. 圆形图 14. 统计表的线条一般有 A. 顶线 底线 斜线 标目线 C. 顶线 底线 纵线 合计线 B. 顶线 底线 纵线 标目线 D. 顶线 底线 标目线 合计线 B. 线图 E. 百分条图 C. 直方图 第 10 页 共 14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