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体育大学行政管理814行政学及公共政策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多源流分析模型
【答案】多源流分析模型是指由约翰·W ·金登提出的,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三种信息流的基础上,以研究模糊状态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为目标,为探索当代公共决策的规律、提高决策的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的政策过程理论。该模型主要由垃圾桶模型、政策窗模型和多源流决策分析理论的扩展与修正三部分组成。
2. 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
【答案】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认为以下四项主要因素的互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的执行状况:①沟通。政策内容及执行方法如果能清晰地传达给政策执行人员,则能够以整齐划一的步伐,促进政策执行的成功。②资源。充分的资源供给也是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必要条件之
一。大致来看,政策执行所涉及的资源包含四项:人员、信息、设备和权威。③执行者偏好。政策执行人员通常具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他们对政策的态度将极大地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④官僚组织结构。包括标准作业程序和执行权责分散化两个部分。
3. 系统方法
【答案】系统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它将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并努力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用数学工具,定量、精确地描述对象的运动状态与规律,为解决如政策系统这一类复杂系统问题,提供研究的新途径。美国学者克朗认为,在政策分析中,若明智地运用系统方法,将会改善所制定的政策质量; 若完全缺乏系统分析,将会使复杂系统中的情况恶化。系统方法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
4. 诺斯悖论
【答案】诺斯在1981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诺斯悖论”描述了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另外,由于存在着投票的悖论、理性的无知,加之政治市场的竞争更不充分和交易的对象更难以考核等因素,政治市场的交易费用高昂。结果,政府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5. 有限理性
【答案】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缘于对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批评,认为人类行为受知识、能力、心理及信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办法达到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要求。有限理性模型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模型,其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的主要内容有:①手段—目标链的内涵有一定矛盾,简单的手段一目标链分析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 ②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 ③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6. 公共政策主体
【答案】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公共政策主体的两种划分方式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体制内和体制外。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7. 政治动员型
【答案】政治动员型是指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导人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入政府议程。政治动员型以政府议程为基点,以公众议程为对象,其目标在于寻求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政策方案的顺利执行。该模型通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中。在那里,政府及其核心决策者具有超强的权威,在建立政策议程的过程中,权力精英的“内输入”现象相对明显。
8. 赖因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答案】赖因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是指政策执行是介于政策意向与行动之间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由三个不同的阶段构成:①拟定纲领阶段。将立法机关的意图转化为行政机关执行政策的规范和纲领。②分配资源阶段。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公平、公正地分配给执行者。③监督执行阶段。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监督过程包括监督、审计与评估三种形式。在每一阶段,必须遵守三条统一的原则: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和共识原则。
该模型的贡献包括:①对政策执行系统的内在关系做了较深刻的剖析说明。即政策执行的主要功能是资源分配,为了保证公正和公平,不仅决策者要拟定明确的纲领目标,而且监督者也应遵循合法、合理、共识的原则。②说明了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所产生的重要基础性影响。③强调了政策执行过程重复循环的价值。不过,该理论抹杀了政策目标群体的存在,是不恰当的。
二、简答题
9. 请简要回答什么是理性决策模型,什么是渐进决策模型,试举例说明。
【答案】(1)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在决策时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
①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
②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日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③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④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
⑤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诀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但是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的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达到的。决策过程中要收集到与决策状况有关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同时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信息做出最优化的处理与分析,因而不能获得百分之百的最佳决策。事实上,决策者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能力有限的决策者,在复杂的决策背景与有限的条件下,可以选出那种得到普遍承认的绝对的最佳决策,这是做不到的。因此理性决策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是理想化的模型。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理性决策模型的例子,以某市的交通管理局为例,假设该市的交通管理局想缓解本市交通紧张的局面。首先,他们的目标是明确的,即仅仅是为了缓解交通紧张。其次,收集到了完备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再次,他们拥有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如可以新建或者扩建公路,也可以限制私家车数量或者是加大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投入,鼓励人们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他们可以清楚地计算出每一个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并可以做出比较,在方案的优劣之间有明确的先后顺序。然后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予以实施。在整个决策过程中,他们都是理性的,不会受到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2)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决策是诸多因素彼此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无一方可以单独做决策。政治上若要做决策,聪明之举是在相关人士取得共识的前提下做决定,才能够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到。具体地讲,可以从若干个相差不大的方案中,比较得失后,选取其中较好的方案。被选中的方案只是对现实中的执行方案作了微小的调节。
渐进决策模型的条件是:
①渐进政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领袖对基本国策的看法是一致的,仅对每项政策提出渐进修改而已。每一个竞争政党也只是渐进地改变本身的政策,因而某项政策是在解决某一个既定问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