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832城市学综合基础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过程

【答案】政策过程是指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

伊斯顿提出的政治系统论观点认为,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一个系统的不断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政策环境首先把种种要求和支持传导给政策主体,从而输入政治体系。其中,要求是指个人和团体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向政府提出采取行动的主张; 支持是指团体和个人遵守选举结果、缴纳税收、服从法律以及接受权威性的政府为满足要求而做出的决定或所采取的行动。

这些要求和支持通过政治体系内部转换,变成政策方案输出,作用于环境,引起环境变化,产生新的要求。而这种新的要求反馈到政治体系,进一步导致政策输出。在这种循环往复中,政策源源不断地产生,政策系统的运行得以持续进行。

2. 公共政策学

【答案】公共政策学是指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学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政策系统、决策体制及政策过程,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政策思维,政策价值观,未来研究,政策战略(元政策研究),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的论证与评估,从大政方针到各层次、各部门的具体政策研究等。

3. 变量

【答案】变量是一种可衡量的特性、态度或行为,它能影响理论和假设中的关系。变量是项目中存在某种联系的指示器,研究人员要在业已存在的某种特征或性质以及对目标和其他变量的影响中找到这种联系。变量和那些作为可适用于特殊行为事例的一般看法、概念相联系。变量是可以衡量的指标,它们能解释、影响一个主题、论题、问题或目标。因变量依赖十其他变量,从其所假设的特征的理论意义卜看,其他变量出现在因变量之前。

4. 政策评估

【答案】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又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5. 政策科学“三部曲”

【答案】叶海片·德洛尔为政策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发表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是公共政策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的标志。

6. 外在成本

【答案】外在成本是指在决策规则的选择中,由于其他人的行动而使单个参与者预期个人所承担的成本,或者说,它是一项政策方案的实施将给那些偏好与之不一致的人所带来的损害,这种成本是通过集体决策的内在强制性而施加给单个参与者的。投票规则的成本有外在成本和决策成本两种。

7. 决策权力

【答案】决策权力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作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决策者,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决策权力可从各个角度进行分化,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儿个方面:①政府系统内部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

②政府系统内部的纵向分化;

③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权力界限;

④政府决策权力的运用必须接受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响和制约。不管形式如何,决策权力都是一种力量,是反复对决策发生影响或直接作出决策的权能。决策权力的这个特点,充分反映了它在社会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和有效的强制力。

8. 政策终结

【答案】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终结不只是对一项政策的了结,而且意味着修正或调整。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

9. 方案规划

【答案】方案规划是指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设定一套未来行动选择方案的动态过程。依据政策专家罗伯特. 梅叶的看法,方案规划主要有以下五个特性:①方案规划是目标导向的; ②方案规划的变革取向:③方案规划的选择取向:④方案规划的理性取向; ⑤方案规划的群体取向。

10.政策研究组织

【答案】政策研究组织即智囊团,又称头脑企业、智囊集团或思想库、智囊机构、顾问班子,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它将各学科的专家学者聚集起来,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满意方案或优化方案,是现代领导管理体制中的一个不可缺

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包括:①提供咨询,为决策者献计献策、判断运筹,提出各种设计; ②反馈信息,对实施方案追踪调查研究,把运行结果反馈到决策者那里,便于纠偏; ③进行诊断,根据现状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症结; ④顶测未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方法,提出各种预测方案供决策者选用。

二、简答题

11.政策问题的特征。

【答案】政策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它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入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根据邓恩在《公共政策分析》一书中的论述,政策问题的特征有:

(1)政策问题的相互依赖性

一个社会领域(如能源)中的政策问题经常影响其他领域(如卫生、保健、、就业)的政策问题。实际上,政策问题不是独立的实体或现象,它们是整个问题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系统最好的是刻画为“混沌”,即由那些产生社区各种令人不满的外在条件所组成的系统。要想通过使用种单一分析途径,那种将问题分解成它的构成要素或部分的途径一一来解决问题系统是困难的或是不可能的。有时,“解决十个相互联结的问题比解决单一的问题更容易”。相互依赖的问题系统要求一种全面考虑的途径,即一种将闻题看成不可分割的和离开它的构成系统就无法测量的观点。

(2)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选择地加以定义、分类、解释和测量的。尽管在某种意义上说,问题是客观的(例如,空气污染可以根据大气中的气体和微粒的比例来定义),但是,有关数据可以明显地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典型的解释。政策问题“是影响环境的思想的产物; 它们是问题情景的因素,这些因素是由分析者从这些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我们所体验的是问题情景而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有如原子或细胞,是概念的构造”。在政策分析中,重要的是不要混淆问题情景与政策问题,因为后者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将经验转化而产生的精神(人工)产品。

(3)政策问题的人工性

只有当人类做出关于改变某些问题情景愿望的判断时,政策闻题才有可麓。政策问题是人们的主观判断的产物; 它们最终也被人们当作客观社会条件和合法定义来加以接受。因此,政策问题是社会地构造、维持和改变的,问题不会脱离定义它们的个人或团体而存在,也就是说,不存在自身构成政策问题的种种“自然的”社会状况。

(4)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对于一个特定的政策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因而也就有许多不同的解决办法。问题和定义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因此,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即使所要解决的问题小过时,问题的解决办法也会过时或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