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 教育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教育方面的公共问题和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决策和计划,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受教育权、发展权,体现平等、公正等基本理念,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会选择“公平”;近代工业社会以来,人们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同时,为了发挥教育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的意义、满足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效率”,成了优先于公平的价值取向。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面临着复杂艰巨的建设任务,在特定的时代环境,进行着教育政策的艰难抉择与转型。
就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及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来看,在公平与效率的选择上,在不同时代发生着不断地历史转型。呈现了一个“公平(阶级内的平等或平均主义)优先——效率优先——公平优先”的清晰的历史脉络。而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对前期公平或效率一方优先的矫正,甚至在一个历史阶段内,公平与效率都会在不同时期左右教育政策。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教育政策主要是以公平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但是 “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教育,新中国面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政府自然而然选择追求效率的路径——扩大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等。对效率的追求充分调动了国民的热情,对教育及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效率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走上了“非理性”的道路,并以“大跃进”的形式出现。导致的高校数量的迅速膨胀、戴帽中学的盲目发展,教育质量的大幅下滑。“文革”中则以非理性的方式推行了“阶级内的平等”及平均主义,从教育领域发端,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失去的十年,改革开放就是要迅速追赶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是要矫正“文革”中片面突出公平而不顾效率的问题,体现效率优先。中国再一次走上效率追求的路径——重点学校制度的广泛推行、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到“大众”的跨越、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等等。由于它是通过一系列体制变革去实现效率追求的目标,所以,它使效率追求获得了更大的空间、表现出了更大的生命力,在20多年的时间内,使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是,飞速发展的速度后面不能忽视越来越复杂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与危机。更多的人渴望接受高层次的教育、公平的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过分关注效率而忽视公平,会使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矛盾激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教育政策呈现出一系列重大进展与创新,无论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出台、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从“两免一补”到完全免费、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设立还是高等师范教育再次免费等重大政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都在向促进公平倾斜。走向公平,是当代中国教育政策的历史选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