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运用史籍调查、实地调查访问、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占有较丰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借鉴文化区研究模式,对清代新疆体育文化区进行研究。
首先从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入手,新疆地形复杂多样,境内有高山、盆地、沙漠、绿洲、草原等自然环境。天山山脉横亘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为天山北麓两大草原和天山南、昆仑山北几大绿洲,在自然生态环境上各具特色;其次从清代新疆的行政区划演变、民族及人口的地理分布、生产方式的变迁等方面入手,天山以南地区以绿洲农业生产方式为主,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兼有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蒙古族等民族,体育文化特征表现出较强的绿洲农耕文化特征;而北疆地区以游牧生产方式为主,民族以蒙古族、哈萨克族为主、兼有满族、锡伯族、回族、汉族等民族,体育文化特征表现出较强的游牧文化特征。
体育运动项目是体育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体育运动项目的地理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体育文化的分布区域。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清代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不能一一进行论述,本文选取较有代表性的赛马、且力西、搏克、库热斯、叼羊、达瓦孜、荡秋千、姑娘追、马上角力、赛骆驼等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地理分布的论述,上述赛马、荡秋千活动在全疆范围内及各民族中较为盛行,除此之外,在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中流行叼羊、且力西、达瓦孜、斗羊、斗狗、斗鸡等体育项目,在游牧的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中还盛行其他马上运动,如飞马拾银、飞马劈刺、马背刺杀等,在北疆地区的哈萨克游牧民族中盛行叼羊、 姑娘追、库热斯等体育活动,在蒙古族中盛行搏克、射箭等体育活动。
基于以上的认识,结合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的地理分布格局、生产方式的不同等因素,对清代新疆体育文化进行了区划,认为清代新疆体育文化可划分为两大区域,即南疆体育文化区和北疆体育文化区,两大体育文化区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差异,差异大于共性;依据生产方式的差异、体育项目的主要特征又可划分为绿洲农耕亚区、山地游牧亚区、伊塔阿游牧亚区、镇迪屯垦亚区等四个亚区;依据体育项目的差异在亚区以下又划分出七个体育文化小区,即伊犁河谷小区、伊塔小区、阿勒泰小区、吐哈小区、环塔绿洲小区、疏附小区、蒲犁小区,并就它们之间的差异分别进行了论述;清代新疆体育文化区的基本特征是星罗棋布,交互融合,这一特征与新疆的地理环境以及民族的分布格局、经济方式等因素有较大关系。
本文最后探讨了清代新疆体育文化区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从自然环境、行政区划、经济方式、地理区位、移民、宗教信仰等方面论述了清代新疆体育文化区的形成机制。天山南北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的差异是清代新疆体育文化产生区域分异的必要条件,天山山脉成为南疆体育文化区与北疆体育文化区的显著分界线;清统一新疆之前,天山南北分属不同政区,宗教信仰差异显著,对清代新疆体育文化的分异产生较强的影响作用;清代新疆的“屯垦戍边”政策产生大量的移民,对清代新疆体育文化区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不但在较短的时期内改变了天山北麓东段的体育文化特点,从而导致新的体育文化区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