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古代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命
【答案】非命是墨子关于社会政治理论的十大主张之一。“非命”论极力反对定命论,目的是为了高扬人的能动精神。墨子反对“定命论”的原因有:
①定命说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破坏,社会出现混乱; ②定命说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存在,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他认为天鬼是宇宙的主宰,其赏善罚暴的根据在人的行为:行善者得赏,作恶者受罚。他的非命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次把人的主体性以系统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非命论反映了墨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2.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答案】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是宋明理学人性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张载提出人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张载《正蒙》:“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在宋儒们看来,性从根源上是指道德本性,是纯善无恶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即“天命之性”。但这种道德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它要依赖于人的感性存在才得以表现。朱熹等人认为,气质之性为理与气相杂而成。气质享赋有清浊之分,故人有善恶、智愚之别。
3. 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答案】“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费的言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已经是一个为理学家所认可的观点,它指出:人在道德实践中,要用理性(天理)来规范、控制人的感性欲望。李费对此就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表明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吃好吃的穿好看的是人的本性,这样就打破了天理和人欲的界限,他主张解放人性,公然对理学进行抨击。他甚至肯定贪欲和权势欲,认为人们追求升官发财是自然合理的,总之,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各从其所好,各骋其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的社会。可以看出,李赞确有提倡个性解放的倾向。
4. 公羊学
【答案】“公羊学”是研究以《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说。公羊学在汉代最为昌盛,它对孔子十分推崇,把孔子看做素王,指出孔子是在借《春秋》为后世立法。公羊学多发挥《公羊传》的“微言大义”分辨夷夏之别,反复论证了“大一统”说,对三统三世说进行推演。清代中后期,公羊学再度重振。公羊学派常借经学议政事、改风俗、思人才、正学术,把研究“公羊学”同经世和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紧密结合起来。
5. 格义
【答案】“格义”是指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早期过程中用以解释经典义理的方法,即用中国思想阐述佛教的教义。把道家思想与佛教般若空义进行比配是格义的主要内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人用老庄的概念“无”去比配佛教的概念“空”; 也有人用孔孟学说范畴中的“五常”来解释佛教的“五禁”。格义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比较的方法,在佛教文化与思想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格义的方法还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停留在概念上的表面化的比较方法,因此当义理深层次发展后,它就不再是思想发展所采用的方法了。
6. 正名
【答案】正名是指辨正名称与名分,以使名实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力求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森严的局面公孙龙将正名观点应用于名实关系,认为正名是为了实现名称合乎事实。墨子认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当。《管子》则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韩非认为,实行法治,必以正名为原则。荀子的著作《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实相当
7. 盈天地皆气
【答案】“盈天地皆气”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观点。在理气关系上,他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气是一”先有气才有气之理,也就是说,气是实体,理是相对应的虚体,是气的属性或者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秩序。宇宙间气才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表现在四季的更替上,只是四季交替的秩序。也就是说,理是在气之后才产生的。气的无限性才决定了理的无限性。从万物上来看,理跟着气一直在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理,站在离气无理的角度,黄宗羲批评了“理生气”、“理气为二”的说法。
8. 知行合一
【答案】“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哲学观点。“知”是指学识、思维认识; “行”是指人的实践活动。王阳明的这一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侧重阐述了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关系。他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是真“圣人”。但是“知行合一”并不是简单地把“知”与“行”简单的合并,而是强调要把认知运用到实践中去,来指导实践。
二、简答题
9. 《大乘起信论》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答案】《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教重要论书,相传为古印度马鸣所著,南朝梁真谛译,是一部对中国佛教有着重大影响的论著。《大乘起信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心三大”、“一心二门”。(1)一心三大
一心,是众生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最终复归于此。“一心三大”即一心具有三重意义。
①体大。体即为本体,于中一切法平等,不增不减。
②相大。相即为形式,具有无量善性功德。
③用大。用即为功用,谓由此能产生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因善果,为诸佛菩萨修证菩提妙觉之所由。
(2)一心二门
二门是一心演生万法时的逻辑全过程和变化现象。谓一心有两个方面:
①一是清净,称为“心真如门”;
②二是污染,称为“心生灭门”。
除一心三大、一心二门,《起信论》还指出了信仰大乘佛法的方法,即四信五行,要求人们修习大乘之行,最终成佛。该书对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的影响,其中对华严宗、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的影响尤其显著。
10.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苟子的道德教化观,是指用礼义法度引导道德的本性。
(1)“善”的来源
在荀子看来,“善”就其本源,为出自于人的群体性的生活秩序的需要。
①“善”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群体性的生活秩序的建构与确保的需要。而正是这种群体性的社会生活,是使人之为人而得以优异于自然万物、乃至于役使自然万物之所在;
②作为“善”的表征的“义”是来自于人的“群”与“群”的“分”。这是按照人自己的需要设置的,是人为的。
荀子非常强调“善”的人为性。“其善者伪也。”这里所说的“伪”即人为。
(2)“善”的建立
在荀子看来,“善”的建立,有待于“心”的作用。荀子把“心”(心之多计)与“天”(欲)看作是对置的关系。在对置中,荀子看重的小是“天”而是“心”。“心”有控制情欲的能力,从而能够建立起道德意识。“心”的这种控制情欲并使之合于道德的能力,又来自于它的认知性。
(3)荀子与子思、孟子在道德教化观上的比较
①荀子不仅把道德看作是人为的,而且把道德的修为放置在认知的基础上。在修为上讲“化性起伪”讲“注错习俗”是经验的路向;
②子思、孟子或以“善性”属“天命”或以属“本心”所以在修为上重“存心养性”是先验的路向。
11.《中庸》是如何论“诚”的?
【答案】(1)“诚”之内涵
①“诚”本意是指真实无妄。《中庸》中把“诚”的范畴提高到形而上的天道层面,即“诚”是上天本然之属性和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道理。“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