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答案】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是宋明理学人性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张载提出人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张载《正蒙》:“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在宋儒们看来,性从根源上是指道德本性,是纯善无恶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即“天命之性”。但这种道德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它要依赖于人的感性存在才得以表现。朱熹等人认为,气质之性为理与气相杂而成。气质享赋有清浊之分,故人有善恶、智愚之别。
2. 史墨论“物生有两”
【答案】史墨论“物生有两”是指晋国哲学家史墨认为事物皆存在相反、相成两个方面。春秋时晋国史官史墨在评论鲁国季氏赶走鲁昭公之事时指出:“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史墨从具体事物中认识到“物生有两”的矛盾,分析了鲁君与季氏君臣关系发生变化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认识到在生长发展过程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都存在两个对立面。矛盾的对立面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主一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通过斗争来实现相互转化的关系。
3. 前识
【答案】前识是指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认为人要获得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他反对脱离客观事物规律的冥思苦想,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解老》)“前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妄想、臆测。韩非认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他反对主观成见和猜测,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办事,就不会不成功。
4. 五斗米道
【答案】五斗米道是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的原始道教教派。因奉道者必须出五斗米,或因其崇拜五方星斗和斗姆而被称为五斗米道; 又因张陵自称太上老君命其为天师,因此也称为天师道。五斗米道尊老子为教主,视《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孙张鲁相沿嗣教,在巴郡、汉中地区继续传播五斗米道。令祭酒讲解《老子五千文》。两晋时期,四川与江、浙地区农民领袖常有以五斗米道的名义起事者。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掉三张(张道陵、张衡、张鲁)伪法,创立“专以礼度为首,加之以服食闭炼”的新天师道,后称为北天师道。
5. 尚贤
【答案】尚贤是指战国初期墨子关于用人的政治主张。他指出,国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由于“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他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大量寻求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看法,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璧颜色,”“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强调国家录用人才时应打破等级身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让其有职有权,发挥作用。体现了小生产者要求改变其经济政治地位,参与政权的愿望,冲击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
6.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答案】“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7. 《物不迁论》
【答案】《物不迁论》是中国东晋著名的佛教学者僧肇的著作。其论述的是世界有无变化、在僧肇看来,世界事物看起来在那里飞快地运转,但实际上没有变动。因为“动”与“静”撇开动静的相互关系,透过假象看本质,就无谓动与不动。生灭、运动的问题。是一种相对的假象,
8. 《庄子注》
【答案】《庄子注》是西晋玄学家郭象对《庄子》进行解释的名著之一。目前学术界多数人认为,郭象注自有独到之处,但也汲取了向秀的思想,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庄子注》代表魏晋玄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它是出现在早期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理论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名士风气遭到崇有论驳难、批评后,因此它带有后期玄学的理论特点。《庄子注》运用“辩名析理”的解经方法,不拘泥于字词的表面含义,而是注重名理的解释,阐发其中的哲理。其中着重对“物各自生”、“独化”、“无待”、“自足其性”、“物安其分”. “内圣外王”这些思想进行了发挥,改造与发展《庄子》思想,形成了作者独特的哲学观点,使先秦道家呈现出一个新的面貌。
二、简答题
9. 简述龚自珍的“平均”论和“改革”主张。
【答案】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在鸦片战争前”龚自珍研究了社会治乱和王朝兴退的原因,提出了“平均”论和“改革”主张。
(1)“平均”论
龚自珍认为“贫富不均”是历代王朝治乱兴亡的根源,故而提出了解决贫富问题的对策,宣称治理天下的最高理想是平均财富,实现这一理想的关键在于“王心”在于皇帝有个“公平”的“心。这一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寄希望于封建皇帝的“善心”。
(2)“改革”主张
龚自珍预感清王朝的统治会面临严重危机,便指出,摆在清王朝面前的唯一出路是“更法”。他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此来缓和社会矛盾,进而防止激进革命爆发。龚自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明确提出“改革”之人。
10.简述二程的人性论。
【答案】二程的人性论主要是在在融合“天命之性”与“生之谓性”的基础上展开的,其根源在于天理、天命。在人性问题上,二程的看法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1)物性和人性
二程首先区分了物性和人性。物性就是生物所共同表现的属性,这种属性来自于阴阳五行之气。人也具有此种属性,但是人还具有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性。
(2)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
二程还区分了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生之谓性的观点,是引进了气的观念,用它来讨论现实的人性。二程认为,尽管从根本上来说,性是指道德本性,但是道德本性不是抽象存在的,一定要依赖人的感性存在才能得以表现。离开感性的存在,也就是气,道德本性就无法呈现。
①大程对告子说的“生之谓性”给予了肯定。以前的人性论认为善者为性,恶则来自环境等后天因素。但是大程却认为,人的气享也是恶的一个先天来源。从气享上说,善恶都是可能的,是现实人性所必然存在的现象。“人生而静”以上的状态是本然之性,但是我们生下来具有的性已经不是本然之性了,而是“生之谓性”之性。我们以前谈论的性,都是“继之者善”也,也就是孟子说的性善,而不是“成之者,性也”其实说性应该在后者这个层次上说。
②小程认为“天命之性”是性之理,是纯然善的。但是他不认为不善也可以被称为性,他认为不善来自于由气而来的“才”。小程严格区分形上与形下,他认为性是形上之理,是绝对善的。性就是理,性虽然不能脱离气享,但是二者是有明确区分的。小程更加强调要从本源上说性,这一点更加接近孟子。他认为孔子等人说的“性相近也”其实说的是气享之性,只有孟子说的才是本源之性。
③二程又强调,不去考虑气而单谈本原之性,这对于认识现实的人性来说是不够的; 但是如果只谈论气享,而不去谈论本原之性,这是局限于现实的人性,而不能看到人所具有的道德本性才是人性的真正内容。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理解人性。
11.简论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
【答案】“明分使群”是荀子的观点,意为他希望人们能明确自己的分工,并且相互依赖。
(1)人能“群”
荀子指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组织的“群”。他认为,人的力气不如牛,走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