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培养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35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比较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区别。
【答案】海洋性气候指海洋上、岛屿、沿岸地区形成的,具有明显的海洋影响特征的气候;大陆性气候是在离海较远的内陆、盆地、高原,深受大陆影响,具有明显的大陆影响特征者。
由于海陆热力的差异,使在海洋和陆上进行的大气过程各不相同,其中受海洋气团影响较大的地区形成海洋性气候,受大陆气团作用明显的地区形成大陆性气候,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上:
(1)从气温上有海洋性气候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比较小,冬暖夏凉,最热月、最冷月出现时间较晚,温带地区最热月为8月,最冷月为2月,秋温高于春温。而大陆性气候年较差、日较差较大,冬冷夏热,最热月、最冷月出现时间较早,在温带地区分别为7月和1月,春温高于秋温。
(2)从降水方面来看,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且全年分配均匀,年际变率小,而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小,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大。相对湿度大,多云雾,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变率小,风也较陆上大,风的口变化小。
(3)从其他方面看,海洋性气候的湿度大、多云雾、风速大、日变化不明显,而大陆性气候湿度小、温度小、少云雾、风速小、日变化显著。
2. 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一气界面,海底成为液一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一固界面,而海岸带成为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等。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3. 地貌学中的劣地,现在开发为彩色丘陵、五彩湾等旅游地,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劣地是干旱区发育的一种地貌。在半干旱气候带,在岩性松软的地区,沟网密布,地面被切割得支离破碎,通常称之为劣地。劣地是土地的自然属性,是指这块土地的自然条件不
是很好。自然属性的好坏能影响经济属性的好坏但二者之间并不完全一致。
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过程中,没有绝对劣势的资源,我们要善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变资源劣势为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充分开发,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何谓河流? 河流水量随季节有何变化?
【答案】(1)河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的通称。河流是地球表面淡水资源更新较快的蓄水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淡水体。河流根据其流入海洋和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分为外流河和内陆河。
(2)河流有明显的时间变化。随着四季变化,一年中河流的补给状况、水位、流量等也相应发生变化。根据一年内河流水情的变化,可以分为若干个水情特征时期,如汛期、平水期、枯水期或冰冻期。一般夏汛汛期长,径流量大,洪峰起伏剧烈。春汛流量小,历时也短。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故流量小且变化不大。若此时河流封冻,又称冰冻期。河流处于平水期时流量和水位处于中常状态。由于大气降水量有年际变化,河川径流也有年际变化。洪水和枯水是河川径流两个重要的特征值。
5.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
【答案】(1)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具有以下生态环境功能:
①土壤支持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维持、调节和控制着地表物质循环过程;
②对大气圈水分、碳循环、热量平衡等有重要影响。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分、热量、气态物质的迁移转化,土壤不仅因其疏松多孔而能接收大气降水及其沉降物质以供应生命之需,而且还能向大气释放CO 2、CH 4、N 2O 等气体,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全球循环,并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
③将大气降水重新分配为入渗、地表流失、下层土壤内流失和地下水流失,影响地表水资源的总量及其化学成分;
,使岩石圈遭受外营力破坏性影响得以缓解; ④作为地球的“皮肤”
⑥在分解人类生活垃圾、净化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土壤和人的关系
①土壤向人类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土壤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
②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使用可改良土壤,反之会引起土壤退化。
6. 何谓气温? 它随时间有什么样的变化? 具有什么样的地理分布?
【答案】(1)气温的定义
气温指的就是空气的温度。
(2)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由于太阳辐射在一天之中和一年之内有变化,故气温也有日变化和年变化。陆地上旧之中最高温度在午后2~3时,最热月为7月;一日之中最低温度在日出前,最冷月为1月。
(3)气温的地理分布
海平面气温的地理分布一般是从赤道向两极降低,无论冬、夏。等温线因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而偏离纬线,不与纬线平行。另外,中纬度地区等温线分布是冬密夏疏。地表气温最低区域是南极高原,最高气温出现在15°N~40°N 范围内的沙漠中,如在利比亚的1922年9月13日观测到极端最高气温是58℃。
7.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答案】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有:
(1)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高空大气只能吸收小部分太阳辐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后,只能穿透地表以下很小的厚度。因此太阳辐射主要在地表发生转化,并对地表的几乎所有自然过程起作用。地球表层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有序开放系统。正是太阳辐射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对于维持这个耗散结构的有序性起着主要的作用。
(2)地球表面是同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相或一相界面
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独特的物质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以及各种地貌形态,这些表层物质乃是地球表层这一有序系统的负嫡增长表现。
(4)地球表层具有复杂的、高速度和高强度的物质、能量交换、转化和循环过程
地表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的发展强度及速度都远比地球其他各处大,表现形式一也更复杂多样。
(5)地球表层存在着复杂的强烈的内部分异过程
分异过程在高空和地球内部也都存在,但分异程度远不及地表强烈。地球表面的内部分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有表现。分异的结果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地表自然综合体。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8.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答案】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1)其成岩过程是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体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分解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为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化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物经压缩、胶结作用固结为岩石。
(2)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①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层理是指岩石的颜色、矿物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