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培养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35自然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差别。
【答案】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
(1)人工生态系统
①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功能简单,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较贫乏,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受人类社会的强烈干预和影响;
②目的性强,系统运行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
③易变性大,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随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自我调节能力差; ④开放性强,系统依赖于外系统,并受外部的调控。如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 (2)自然生态系统
①自然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海洋等。
②自然生态系统可自然自发调节,受人类影响较小。
③种群较多,生物多样性较丰富,食物链食物网更复杂,更为稳定但破坏后更难恢复。 ④由于人类的强大作用,绝对未受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己经没有了。
2. 地壳运动对地貌发育有何影响?
【答案】(1)地壳运动是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变化和活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形迹的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还可根据发生的地质时期分为老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由于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较近,所以它对当今地貌形成的影响特别显著。
(2)地壳运动使板块运动聚集巨大的能量,也对地貌发育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大陆和海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也控制着许多大地貌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
,地表变形相对较小,只有在其边缘地带才能发生①在地壳大面积上升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河流下切和溯源侵蚀,使地形起伏和切割深度变化较大。
②在地壳大幅度上升和河流急剧下切地区,形成高山深谷,导致气候的垂直分异。气候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山地地貌的发育和垂直分异。
③在上升区与下降区之间,地貌表现既有逐渐过渡的形式,如高大山地逐渐变为低山、丘陵和平原;也有突变的形式,如山地突然经陡峭山坡直落为坦荡的平原。
④在地壳强烈下降地区,第四纪期间所接受的松散堆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如华北平原)乃至上千米(如渭河地堑)。
⑤在地壳运动强烈的地段,可在较短距离内发生显著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形成强烈的地貌反
差。
⑥区域性的地壳水平运动所产生的平移断层,可造成平行岭谷的水平错动,改变水系的格局,甚至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
3. 何谓大气圈? 说明大气圈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主要特征。
【答案】(1)大气圈
大气圈是指包围地球的整个空气层的总称,它是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
(2)大气圈垂直分层的依据
科学观测结果表明:由于地球旋转运动、地球引力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各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能吸收程度的差异,使得描述大气状态的温度、密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的分布。
(3)大气层分
大气层分为以下五个层:
①对流层,指从地面0kn 至距离地面8~18km,赤道地区的对流层厚度最大,两极地区最小。因地面长波辐射是重要的热量来源,故近地面层的大气温度较高。由于地表物质组成、性状及其接受的太阳短波辐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使得低层大气受热不均匀,易发生垂直对流运动。
②平流层,是指从距地面8~18km至50~55km之间,平流层内气体状态非常稳定。在距地表25km 以下的平流层下部,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保持不变或稍有升高。从25km 开始往上,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顶部气温可接近0℃。平流层无气体只有平流运动,且水汽和尘埃含量均很少,几乎无云、雨等天气现象,大气透明度也很好。
③中间层,指从距地面50~55km至85km 。其显著特征是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可达-92℃左右,垂直温度分布特征与对流层相似,由于层内热量仅靠其下部的平流层提供,因而下热上冷,故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
④热成层,指从距地面85kn 至800km 的高空,也称之为电离层。该层的特点是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顶部可达到1000k 以上。其空气极为稀薄,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辐射下,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而热成层也可称为电离层,是短波无线电通信的反射层。
⑤逸散层,指从距地面800km 至2000~3000km的高空。那里空气更为稀薄,又远离地面,气体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因而大气质点会不断地向星际空间逃逸。
4. 土壤的物质组成。
【答案】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及一些活的微生物。①土壤矿物质按质量计占固相部分的95%,
,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按容积计占38%,它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矿物两大类。原生矿物指岩石受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
成和结晶构造均已改变。次生矿物指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②有机质概指土壤中动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数量虽少,但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土壤肥力发展影响极大,而且也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源泉。
(2)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费力因素。它不仅是植物生活必需的生态因子,也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介质,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土壤水分主要分为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①吸湿水是指土壤颗粒表面张力所吸附水汽分子。②毛管水是毛管孔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水,是自由液态水,可移动。毛管水有两种:一是毛管上升水,即地下水沿毛管上升而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另一种是毛管悬着水,与地下水无联系由降水和灌溉保存在土壤上层毛管中的水分。③重力水是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沿土壤非毛管孔隙向下移动的多余水分。
(3)土壤空气是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混合物,主要来自大气,其组成成分和大气基本相似,以O 2、N 2、CO 2及水汽为主要成分,但在质和量上与大气成分有所不同。由于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一氧化碳比大气中含量高,而氧含量比大气低。
5. 何谓海(洋)流? 大洋中的洋流与大气环流有何关系? 叙述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
【答案】(1)海(洋)流的定义:
海流即洋流,是指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进行的大规模流动。是地球表现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分为暖流、寒流。
(2)洋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大气的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可以说大气环流运动促成了洋流运动的形成。而洋流运动又反作用于大气环流运动,二者之间保持着水体的循环和能量的转移,共同作用使得高低纬度之间的各种能量能够得以输送、趋于平衡。
(3)洋流在全球分布的基本规律:
在40°N 以南,洋流基本上环绕着副热带高压作顺时针流动,在南半球相反;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海上洋流以副极地低压带为中心形成气旋式流动,而南半球则是西风漂流;南极大陆周围有顺时针环流;印度洋上有季风漂流。
6. 以长轴褶曲为例,睡眠褶皱山地在外力作用下的演变过程及特征。
【答案】睡眠褶皱山地在外力作用下的演变过程及特征:
(1)褶皱是指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而地表褶皱山地地貌形态往往与褶皱构造,岩性,外力作用的强度和地貌演化阶段等因素有关。
(2)以长轴褶曲为例,当此褶曲处于青年期,由于受侵蚀时间短,原始的褶皱构造未遭受明显侵蚀破坏,此时地表的起伏与褶皱构造一致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3)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许多节理,易受外力侵蚀而成谷地,而向斜核部因受压应力作用,相对破坏较慢,久而久之,向斜反而高起形成山地,这种内部构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