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培养单位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35自然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答案】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1)其成岩过程是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体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分解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为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化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物经压缩、胶结作用固结为岩石。
(2)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①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层理是指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的成层性。层的界面即是层面。
②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通常情况下沉积岩由岩石碎屑、矿物碎屑、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构成,其中包括砾、粉砂、泥等不同粒级的物质。各粒级沉积物使沉积岩具有砾状结构、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或泥状结构。碎屑颗粒分布的均匀与否表现为分选性强弱,磨损程度不同表现为圆度差异等现象都是碎屑结构的特征。
③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是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特征。
2. 简述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产生。
【答案】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产生分为两个部分
(1)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的生产首先开始于绿色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并固定太阳能为系统的其他成分和生产者本身所使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最初制造者,也是能量的第一个固定着,它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者。
(2)消费者动物的次级生产
动物在取食植物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一部分初级生产物质,吃进体内的植物物质也有一部分以粪便形式排出,另一部分被同化,而被同化的物质中又有一部分用于动物呼吸作用并最终以热的形式散失,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动物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新个体。这也是一个创造有机物质的过程。这只是以一级消费者植食动物为例说明次级生产过程,其他各级消费者的有机物质生产过程与此基本相同,只是食物的性质有所变化。
3. 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大气的主要成分包括干洁空气、水汽以及固、液体杂质。
(1)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是指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氯、二氧化碳等。
①氮气对太阳紫外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
②丰富的氧气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
③二氧化碳的存在是是光合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
④臭氧具有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的能力,保护人类健康。
(2)水汽
水汽主要来源于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中水汽是唯一能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同时,水汽能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能,在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热量。
(3)固、液体杂质
固、液体杂质易使水汽凝结,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但也有可能破坏地球的辐射平衡。
4. 简述云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
【答案】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石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包括以下阶段:
(1)采伐迹地阶段(杂草群落阶段)。由于人类的过度砍伐,该阶段的群落含有大量的草本植物,灌木以及乔木几乎没有;
(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些灌木出现,常见的阔叶树种数
; 量渐增;
(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阔叶混交林)。经过一定积累,云杉适合生长的环境渐渐恢复,少量云杉出现;
(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在上述二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了云杉恢复阶段,大量的云杉开始生长,数量快速上升。
5. 何谓海(洋)流? 大洋中的洋流与大气环流有何关系? 叙述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
【答案】(1)海(洋)流的定义:
海流即洋流,是指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进行的大规模流动。是地球表现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分为暖流、寒流。
(2)洋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大气的运动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可以说大气环流运动促成了洋流运动的形成。而洋流运动又反作用于大气环流运动,二者之间保持着水体的循环和能量的转移,共同作用使得高低纬度之间的各种能量能够得以输送、趋于平衡。
(3)洋流在全球分布的基本规律:
在40°N 以南,洋流基本上环绕着副热带高压作顺时针流动,在南半球相反;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海上洋流以副极地低压带为中心形成气旋式流动,而南半球则是西风漂流;南极大陆周围有顺时针环流;印度洋上有季风漂流。
6. 何谓河流? 河流水量随季节有何变化?
【答案】(1)河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的通称。河流是地球表面淡水资源更新较快的蓄水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淡水体。河流根据其流入海洋和注入内陆湖泊或沼泽分为外流河和内陆河。
(2)河流有明显的时间变化。随着四季变化,一年中河流的补给状况、水位、流量等也相应发生变化。根据一年内河流水情的变化,可以分为若干个水情特征时期,如汛期、平水期、枯水期或冰冻期。一般夏汛汛期长,径流量大,洪峰起伏剧烈。春汛流量小,历时也短。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故流量小且变化不大。若此时河流封冻,又称冰冻期。河流处于平水期时流量和水位处于中常状态。由于大气降水量有年际变化,河川径流也有年际变化。洪水和枯水是河川径流两个重要的特征值。
7. 根据全球森林植被对温度的适应可以将其划分为几种类型?
【答案】根据全球森林植被可以划分为:
(1)热带雨林: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高温多雨地区;
(2)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地区由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的地带性森林类型。在日本称照叶树林,欧美称月桂树林,中国称常绿栋类林或常绿樟拷林;
(3)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之间的过渡类型;
(4)常绿硬叶林:是在世界范围内反映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型气候的典型植被;
(5)夏绿林: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称为夏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林;
(6)针阔叶混交林:是寒温带针叶林和夏绿阔叶林问的过渡类型;
(7)针叶林:是指以针叶树种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植物群落的总称;
(8)红树林和竹林:红树林是由一群水生木本植物组成的海岸植物群落,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功能,是极为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竹林是由竹类植物组成的单优势种群落,在全市分布广泛,而且种类众多。
8. 自然区划必须遵循哪些原则和采用什么方法?
【答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
(1)自然区划原则
①即必须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
②相对一致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