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阐述下列基本概念:土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力、光温土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生长期、水分生长期、温度生长期、农业生态区。
【答案】(1)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气候生产力,可分为有灌溉保证的水作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和旱地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即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其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件,不受其他条件限制,是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4)光温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有灌溉保证的土地,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5)光温水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需要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的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6)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7)生长期,是指农作物可以进行生长的一定期限。水分生长期是指在满足一定的水分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温度生长期是在满足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
(8)农业生态区,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的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
2. 试述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宜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宜评价的区别与联系主要表现为:
(1)区别
土宜是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进一步认识,土地自然适宜性一般只考虑某些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而土宜考虑特定植物的特定品种或特定产品的某些品质性状。它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针对性更强。
(2)联系
两者使用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方法基本相同,土宜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更小范围内的具体利用。
3. 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保护和对土地资源的质量保护。
(1)对己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耕种、保护培养,并要节约用地,要防治土地沙化、盐碱化; 对己开垦的土地,如山地、海涂等必须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做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对已经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确定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 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等具体情况并编制土地复垦整理方案。完成土地资源的可利用状态的恢复。
目前我国最重要的保护内容是对耕地的保护,尤其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不仅包括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还包括保证基本农田质量不减退。
4. 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答案】(1)土地类型分类是对土地这个客观实体的一种自然分类,实际上也就是土地自然类型的分类。它以土地自然属性的差异性为主要依据,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属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
(2)研究和划分土地类型,对土地规划以及土地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①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地面积,查清土地资源数量,为评价土地质量和生产潜力提供依据。
②通过研究土地类型,可以了解土地的结构状态及其分布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调整土地结构提供依据。
③土地类型是景观形态单元,土地类型中标的分级是对自然环境结构层次的确定。分类是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共性的归纳,通过划分和研究土地类型,可以为制定土地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④通过划分土地类型,为建立土地分类系统和土地数据库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管理。
二、论述题
5. 试述可待续土地利用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是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1)联系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具有一定的联系,如果预测到一种土地利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引起土地适宜性的退化,则可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是可持续的。
(2)区别
持续性评价与适宜性评价比较,具有两个特点:
①更加注意对土地利用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评价;
②对各种因素的变化趋势要选择或确定判断标准,并以此反映将来的变化形式及其对持续性的影响。
6. 试述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意义?
【答案】进行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研究及其动态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保持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为社会提供更新的使用的信息;
(2)形成系统的动态的信息,利于开展土地利用变化历史分析和趋势分析,不断改进土地利用;
(3)通过动态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宏观研究提供依据;
(4)及时发现土地资源的灾害信号和土地利用的不规倾向,对重点指标实施定时监控,设置预警阀,以便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和对策;
(5)为政府制定政策、编制规划、计划服务;
(6)及时反馈政策贯彻和管理工作之行的效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