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综合之土地资源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士地资源保护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1)土地资源保护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科学技术等手段,保护土地资源小受破坏的工作。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对己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耕种、保护培养,并要节约用地,要防治土地沙化、盐碱化; 对已开垦的土地,如山地、海涂等必须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做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主要内容

①退化土地,即水土流失的土地、沙漠化的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土地的防治及保护; ②对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质量的保护,不仅包括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还包括保证基本农田质量不减退。

2. 简述土地资源类型的几种划分方法。

【答案】进行土地资源类型需要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目前常用的土地资源类型分类方法主要有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土地生产潜力分类、基准地价分级、土地利用分类等形式。

(1)土地的自然适宜性分类就是根据土地对不同的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适宜性程度将土地进行分类,它实际上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目标,也是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的一种直观表示。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可以有很多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宜农、宜林、宜牧、宜渔业、宜灌溉等; 一类是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为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等。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按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的和定量的两类。定性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一般根据土地对各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将土地的生产潜力分为若干顺序的类别,美国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为这种方法的代表; 定量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作物生长动态模拟模型来计算土地的生产潜力。

(3)土地基准地价分级是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土地生产力(产值)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我国常见的土地经济分级方式为土地分等定级,包括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两种类型。

(4)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是根据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特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类型结构体系。目前,国际上多数国家采用的是两级制的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系统。我国于1984年9月印发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将土地利用分为二级类型,其中一级类型改为8个,二级类型改为46个

3. 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保护和对土地资源的质量保护。

(1)对己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耕种、保护培养,并要节约用地,要防治土地沙化、盐碱化; 对己开垦的土地,如山地、海涂等必须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做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对已经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确定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 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等具体情况并编制土地复垦整理方案。完成土地资源的可利用状态的恢复。

目前我国最重要的保护内容是对耕地的保护,尤其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不仅包括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还包括保证基本农田质量不减退。

4. 简要说明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和分类体系。

【答案】(1)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

②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

③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

④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2)中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国土资源部在1984年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1989年制订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基础上,2002年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新的土地利用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类设3个,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类设巧个; 三级地类设71个。

二、论述题

5. 面对我国严峻的人地矛盾,你认为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应向哪个方向发展?

【答案】土地资源学正处于形成发展阶段,今后需要不断的完善。对于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土地资源学发展前景和方向为:

(1)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土地资源研究应开拓和加强以下几力面的工作: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地资源学的研究重点应当放在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开发利用,建立一套准确、快捷的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系统,以适合土地资源信息及时更新的要求。

②土地资源(资产)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土地资源学研究应拓宽领域,扩展功能,积极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土地资源的资产核算和环境估价的理论方法的研究工作。

③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应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通过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合称3S 技术)等先进手段,并结合一定规模的野外定位研究网络,有系统地开展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2)土地资源学理论建设应该有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土地学科的发展,包括:

①加强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需要加强一些新的理论研究,如持续土地利用与管理、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退化等方面的研究。

②应重点开展我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

③学科规范化问题,即规范一个学科的范畴。

特别是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和一些基本概念必须尽快达到统一认识和规范化。

6. 试述生物要素在土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案】生物要素特征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1)区域生物物种或生态系统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就直接引起土地资源类型或利用的更替,如以树木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演化为以草为主的草原生态系统,这样的物种变化或生态系统的变化,就土地资源类型与利用而言,就是以生产木材为主的林地类型转化为以生产畜牧产品为主的草地类型;

(2)区域植被类型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形成景观多样性的直接原因,也是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