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土地资源学(加试)之土地资源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凋查?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其重点是按土地利用分类,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查清各用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2)查清各类土地权属状况等,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服务。
(3)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4)查清村和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点以外的机关、部队、团体、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界线。
2. 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保护和对土地资源的质量保护。
(1)对己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耕种、保护培养,并要节约用地,要防治土地沙化、盐碱化; 对己开垦的土地,如山地、海涂等必须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做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对已经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确定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 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等具体情况并编制土地复垦整理方案。完成土地资源的可利用状态的恢复。
目前我国最重要的保护内容是对耕地的保护,尤其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不仅包括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还包括保证基本农田质量不减退。
3. 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案】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土地退化是一种“慢灾害”。
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等类型。
(1)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土流失的原因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历史和现代社会经济原因。因为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1/3,由于地势起伏和坡度关系,表层的土壤颗粒易随地表径流顺坡流失而进入江河汇人海洋。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水旱季节交替明显,降水多集中于夏秋,并常集中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这种气候和降雨特点,既不利于稳定的植被生长,也为水十流失提供了强大的自然营力。
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中国也有其特殊性,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古国,垦耕历史久,加上不断战乱和历代的大兴土木,使开发较早的中原及其邻近地区早己树尽林光,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加剧创造了条件。
(2)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有自然因素亦有人为因素,一般来说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中国约一半国土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受少雨多风和人为破坏植被的影响。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在不断地扩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3)土地次生盐渍化
我国的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灌区,由于水闸、渠道、稻田渗漏使其周围地下水位升高至临界深度以上,大量地面蒸发积盐,使其土地发生次生盐渍化。
(4)土地污染防治
首先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工业排放的有毒有害废气、废水和废渣进入土壤的数量逐年增加,受污染的土地面积逐年扩大。其次是全国每年施用化肥4000多万t ,农药50多万t ,因使用不合理,利用率低,大部分分散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直接或间接污染土地,进而使动植物和各种农畜产品中有毒物质积累,破坏食物链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4. 什么是土地可持续利用? 简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可持续土地利用是指通过技术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既满足人类经济生活与环境要求,又不断改善资源本身的质量特性,所以,持续土地利用是一个由行政管理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区域综合生态系统工程。可持续土地利用包括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
(2)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条件
①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即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而提高其生产潜力。
②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即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进而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③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所以也有把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现在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的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④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即生产经济要双向持续发展,决不能“高产”出“穷村”。
⑤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如要持续,则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第三世界国家目前首要考虑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在解决温饱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最后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
二、论述题
5. 区域开发布局的模式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案】目前主要的区域开发布局模式有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和网络模式。
(1)增长极开发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在区域经济系统内引入推动型产业并布局于适当的区位,通过功能极化与地域极化形成部门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同时一在经济空间和地域空间中以预想的渠道和强度,通过扩散效应释放其极化能量,推动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发展,促进区域开发目标的实现。
(2)点轴开发模式
在点轴开发模式中,点指的就是以高创新能力和高增长能力带动区域发展的各类区域增长极。而轴则指的是连接各增长极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水陆交通干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及其沿线地带。区域开发的点轴布局模式基本内容是:由控制一点的极化过程发展为控制一条轴线的不断延伸和聚集,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拓展这一扩散过程,直至完成整个区域的平衡发展。
(3)网络开发模式
区域开发经过增长极开发与点轴开发两个阶段,当区域经济的空间展开过程已达到使中心极与边缘区的极化边际效应缩减到与其扩散边际效应相持平的程度时,区域的发展已趋于倒“v ”形线的顶点,即由不平衡走向平衡的转折点; 这时资金己不再成为全面的均衡开发的障碍,区域开发开始转向以均衡化和分散化为特征的非极化阶段。另一方面,长期的极化过程导致了经济活动在极化区的过度集中并己引起集聚规模不经济,形成交通等公共成本上升、环境质量恶化、膨胀病等,将影响到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则均衡化与分散化就成为区域经济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网络开发模式就是以在区域内逐步完善和趋于密集为手段,将整个区域发展引向均衡化。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首先,将已有各点轴系统内的交通与通讯等轴线加以连接,扩展成一个纵横交织、遍布全区的网络,从而各极点的扩散效应也交织成网。而网络基础设施条件的普及化,使得极化发展失去了必要。
其次,将己有各点轴系统内的产业体系与增长极城镇体系连接为一个完整的网络,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多样化的区域产业系统。网络开发模式是区域开发的最后完成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