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答案】土地评价单元划分的依据是:评价对象的变异程度、评价目标的精度要求、土地调查所能达到的程度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此因素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不同时期、小同地区、不同内容的土地评价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直接利用土壤分类系统的某一级作为评价单元,如农用耕地的土地评价直接以土种的分类单元为评价单元。

(2)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基础来确定土地评价单兀土地类型是根据土地构成的全部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体的相对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结果,它反映了土地的气候、地学、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的相对均一性和差异性,也表现了人类活动结果的相对均一性和差异性,因此将土地类型作为土地评价单元是比较理想的。

(3)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制图单元一一自然地块或耕地规划单元以及种植地段等一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这些地块为评价单元揭示了最小土地单元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其缺点是,一般只适合于大比例尺、详细比例尺的土地评价。

2. 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答案】(1)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其生产力的高低。因此,对土壤因素的评价往往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平原地区来讲更是如此。

(2)土壤剖面、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等土壤中的基本环境都会影响土壤的质量,进而对土地的质量产生影响,土壤的肥力、土壤的水分、土壤的适宜性等形成的综合性状构成土壤的地带分布,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研究土壤的分布规律,对土地进行适宜植物生长的相关分类,对于土地的有效以及持续利用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3. 阐述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案】(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一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土地的基本特性,具有自然和经济的两重属性。 ①土地的资源特性

土地的资源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性; 区域性; 动态性; 可更新性; 多功能性; 有限性; 不可替代性。

②土地的资产特性

土地不仅具有资源的属性,而且具有社会资产的特性,资产特性主要体现在:商品特性产权特性; 增值特性; 不动产特性。

4. 面对21世纪愈演愈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答案】土地资源学正处于形成发展阶段,今后需要不断的完善。随着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口益加剧,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其发展前景和方向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

(1)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资产)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除此以外,山地资源开发己成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点,一些条件较好的山区将成为我国大农业发展的战略后备基地。为此,应尽快摸清山区土地资源家底,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为合理配置农林牧产业结构,实现山区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另外,还应加强对一些特殊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如滩涂、湿地、沙化土地等。

(2)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

①加强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应重点开展我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

③学科规范化问题,即规范一个学科的范畴。

二、论述题

5. 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状况,应采取哪些对策来实现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

【答案】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解决粮食安全、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内容。由于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为确保土地资源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主要包括:

(1)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2)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不同措施解决各区域的土地问题。

(3)加强土地资源基础建设,提高土地质量。

(4)转变土地资源利用理念,促进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5)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施外向型资源替代。

6. 区域开发布局的模式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案】目前主要的区域开发布局模式有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和网络模式。

(1)增长极开发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在区域经济系统内引入推动型产业并布局于适当的区位,通过功能极化与地域极化形成部门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同时一在经济空间和地域空间中以预想的渠道和强度,通过扩散效应释放其极化能量,推动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发展,促进区域开发目标的实现。

(2)点轴开发模式

在点轴开发模式中,点指的就是以高创新能力和高增长能力带动区域发展的各类区域增长极。而轴则指的是连接各增长极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水陆交通干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及其沿线地带。区域开发的点轴布局模式基本内容是:由控制一点的极化过程发展为控制一条轴线的不断延伸和聚集,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拓展这一扩散过程,直至完成整个区域的平衡发展。

(3)网络开发模式

区域开发经过增长极开发与点轴开发两个阶段,当区域经济的空间展开过程已达到使中心极与边缘区的极化边际效应缩减到与其扩散边际效应相持平的程度时,区域的发展已趋于倒“v ”形线的顶点,即由不平衡走向平衡的转折点; 这时资金己不再成为全面的均衡开发的障碍,区域开发开始转向以均衡化和分散化为特征的非极化阶段。另一方面,长期的极化过程导致了经济活动在极化区的过度集中并己引起集聚规模不经济,形成交通等公共成本上升、环境质量恶化、膨胀病等,将影响到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则均衡化与分散化就成为区域经济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网络开发模式就是以在区域内逐步完善和趋于密集为手段,将整个区域发展引向均衡化。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首先,将已有各点轴系统内的交通与通讯等轴线加以连接,扩展成一个纵横交织、遍布全区的网络,从而各极点的扩散效应也交织成网。而网络基础设施条件的普及化,使得极化发展失去了必要。

其次,将己有各点轴系统内的产业体系与增长极城镇体系连接为一个完整的网络,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多样化的区域产业系统。网络开发模式是区域开发的最后完成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