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06公共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之组织行为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解释需要、动机、行为的关系。

【答案】(1)需要、动机、行为的定义

①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客观的刺激包括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

②动机在心理学上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③行为是指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行为科学认为,行为既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又是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

(2)需要、动机、行为的关系

心理学家卢因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理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支配的。如图所示。

图 需要与动机的转化关系示意图

①需要与动机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需要转变为动机条件有两个:一是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 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动机是内在的愿望和外部具体对象(诱因条件)建立心理联系时产生的。

②动机与行为

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但有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为。不同的需要结构导致不同的动机结构,在动机体系中,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是优势动机,只有优势动机可以引发行为。微弱而不稳定的动机是辅助动机。辅助动机对行为存在影响,但不起支配作用。当优势动机引发的行为后果达到目标时,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需要得到满足。

总之,一般说来,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由优势动机引发人

的行为。但是动机和行为有着复杂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

b. 同一行为可出出自不同的动机;

c. 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d. 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

f. 错误的动机有时一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无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如何复杂,但需要、动机、行为关系已经较明显地揭示出他们之间关系以及发展规律,即需要一心理紧张一动机一目标导向行为一目标行为一需要满足一新的需要的产生。

2. 动态的组织设计原则适用于什么情况?

【答案】(1)动态的组织设计原则的指导思想

让组织结构具有弹性,能比较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并迅速地做出决策。让知识和职权更密切地配合,使得决策是由那些拥有知识的个人和团体来制定,从两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以达到组织目标。组织设计的动态原则具体包括职权和知识相结合的原则、集权与分权相平衡原则、弹性结构原则。

(2)动态的组织设计原则适用条件

动态的组织设计原则适用于当今技术发展迅速,市场变化莫测,企业竟争激烈的情况。

3. 激励机制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激励机制,是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它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激励,是指利用某种有效手段或方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2)激励机制的实质

有效的激励机制需要处理好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及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①束对激变量是指对个体反应发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其中包括引起个体动机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刺激及作为奖惩的物质或精神的激励手段。

②机体变量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个体反应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动机、内驱力强度等)、技术水平与工作能力、自我角色概念(即个人在工作中所处的地位、承担的责任、工作日标及努力方向的综合概念)的认识程度等。

③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在行为上引起的变化。

④需要和动机都属于机体变量,外界目标属于刺激变量,行为属于反应变量。用公式表示为:Mn=m(Bn-1,Go )Bn=f(P ,Mn )式中:

B 表示反应变量; P 表示机体变量; M 表示刺激变量; Go 表示组织目标; f 表示卢因的行为函数; m 表示激励机制:n=1, 2, 3, …

这一公式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设计组织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存在一个“努力工作一产

生绩效一有效激励一努力工作一……”的正反馈机制。

4. 试解释为什么工作一家庭冲突会影响到个体行为表现?

【答案】(1)研究者通常用角色理论来解释工作一家庭冲突。所谓角色,是指与一定社会位置相联系的行为模式,是占有某种社会位置的人应有的行为表现。

(2)卡恩和卡兹认为,某种角色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和要求主要和他人的期望有关,也和承担这个角色的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相关。家庭角色主要和家庭成员对角色承担者行为表现的期待相关; 工作角色即来自于与正式的工作描述相关的特定职责,也来自于与开展工作相关的人员对角色承担者非正式行为表现的期待相关。

(3)当工作和家庭角色发生冲突的时候,角色承担者会感受到压力。尽管工作和家庭角色兼顾是理想的选择,但是实际决策中角色承担者往往会偏向某一方。

(4)研究发现,效用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能够解释人们如何理解和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望。

①效用理论的视角,是指人们会把履行某一种角色的职责看成是一种行为投资,并从收益一成本的角度来计算损益值。如果人们感到履行某一种角色的职责可以带来更大的回报,他们就更愿意在行为决策中偏向于这种角色。

②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是指人们在心理上更认同履行某一种角色的职责,因此更愿意在行为决策中偏向于这种角色。

③当某个冲突事件同时符合个体的效用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两种视角时,会强化角色承担者对自己的角色定位。

④当人们遇到效用理论视角和社会认同理论视角评价结果不一致时,人们更偏向于用效用理论视角来解决某个具体的冲突事件,但是从长期来看,他们的行为表现还是偏向于更加认同的那个角色。

5. 双因素理论有哪些优缺点? 我们如何借鉴,

【答案】(1)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优点

①双因素理论表明采取了某项激励的措施以后并不一定就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就能够提高。

②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

③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才、发展、晋升的机会。用这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起更大的激励作用并维持更长的时间。

(2)双因素理论的缺点

①赫兹伯格调查取样的数量和对象缺乏代表性。

②赫兹伯格在调查时,问卷的方法和题目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