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比较文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激进自由派和激进文化派女性主义者对性/社会性别制度的诠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哪几大议题上? (1)___(2)___(3)___。

【答案】社会性别问题; 性欲问题; 生育观念问题

【解析】激进自由派和激进文化派的女性主义者不仅在社会性别问题上有非常不同的观点,在性欲问题的认识上也很不一致。激进自由派女性主义者和激进文化派女性主义者不仅对性的见解不同,对生育也有不同观念。

2. ____在其论文___中提出“比较文学是一国与另一国文学的比较,文学与其他信仰领域的比较”

【答案】雷马克;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

【解析】雷马克在他1962年发表的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阐明了美国学派的观点:“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3.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以___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

【答案】跨民族、跨语言

【解析】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二、简答题

4. 请思考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有什么样的前景?

【答案】国际比较文学界一直对多元文化主义非常关注,对学科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如何定位发展,如何发挥其作用。比较文学在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下的前景主要有:

(1)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未来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比较文学研究应当既是跨越国界和文化传统疆界,同时也是跨越学科界限的。

(2)当代的比较文学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边的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3)未来的世界或许既不是文化霸权主义者自以为的一体化世界,也非文化孤立主义力图实

现的诸文化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世界,而是比较文学所致力建构的独特性与互补性共存、差异性与沟通性共存的多元化的世界,一个“道并行,不相悖”的和而不同的世界。

(4)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会演变成一种同质化的世界文化,而是充满差异和复杂性的多元“世界体系”。全球化给这个多元化世界所提供的无非是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场景,一个使各种文化互相看视的平台。

5. 左拉的“实验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

【答案】左拉是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家和创作实践者,他的“实验小说”反映了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主要可以归纳为:

(1)艺术作品是通过艺术家的气质所看到的的自然

在科学思想的影响下,左拉认为,在文学方面自然主义是回到自然和人,是指作者直接观察、精确解剖存在物,如实地感受和描写它,“描写最不足道的普通人物和事件。”并对客观世界以原样加以分析。

(2)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写作

作家要以严格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从事写作,写真实,写真实的自然,写真实的普违人和事物。为了实现实验科学的精准和真实,“自然主义不再插手现实于对现实的增、删”也不服从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的需要,不需要想象; 只需要像科学家那样认真地观察,像摄像师那样机械地记录。

(3)现实主义应该是很薄的透明的屏幕

在左拉看来,现实主义是一层很薄的透明的屏幕,但这并不意味着书中的人物事件会如同镜子中所看到的人物和事件一样。书是人写的,人是有个性的,有其自身的先天素质。人们在作品中看到的现实只是通过艺术家的气质所看到的。艺术家的气质和其所信奉的创作理论就具有现实主义屏幕的性能。

(4)心理从属于生理

心理学应该是生理学中的一章,应该把性格的分析纳入气质的分析。作为泰纳的门徒,左拉相信心理是从属于生理的,人是由各种器官构成的生理主体,他每时每刻都在环境中生活,经受磨练并受其影响,各种器官都对心灵产生作用。左拉的“实验小说”如同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在某一个故事中安排若干人物的活动,显示科学决定论的规律,做一个“自然界的检察官”,为人物命运和行动寻找生理学和遗传学的原因。

(5)小说家应该是人的欲望的审问官

如果说实验者是自然界的审问官,那么自然主义小说家应该是“人和人的情欲的审问官”,这是因为人生命中的每一行动都是他的肉欲所驱使的。但将写小说比作“实验”是不妥当的,因为主题的确立,试验的进行以及结果,无一不是作家头脑中的产物,是主观的想象,而不是客观的物质变化和机械反应。总之,左拉对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的忽视,必然导致其创作原则与文学规律的背离,而其自身创作的发展也反面说明了其创作原则的极端和偏颇。过于拘泥与细节

真实的自然主义创作失去了反映社会的典型性、深刻性和广泛性,充满了宿命论思想和悲观色彩。

6. 8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如何?

【答案】(1)80年代以来,围绕比较文学和各种新理论的关系学者们展开了论争

①在文化研究热潮的冲击和推动之下,比较文学界对文化理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在文本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的视角,在文化层面上探寻根源,追求具有文化意义的结论,呈现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相结合的趋势。

②有人看到比较文学已经被文化研究“淹没”,担心比较文学又一次面临“危机”。佛克马教授1982年的论文《比较文学和新范式》极富挑战性,他指明比较文学不应该排斥理论,相反,“文学的理论化研究在提供方法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和促进了比较研究”。佛马克试图在维护韦勒克等学者所强调的文学研究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同时,为比较文学扩大领域、引进新方法、新理论提供空间。

③与佛克马相反,老一辈学者如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乌尔利希·韦斯坦因等也分别在80年代发表论文,提出谨慎对待新理论的态度,认为新理论没有为比较文学提供什么实质性进展。

(2)进入“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应向何处的争论更激烈

①1992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委托伯恩海默主持了一个十人委员会,讨论学科发展现状,并于1993年提出一份报告,题目为《跨世纪的比较文学》。报告指出了比较文学的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放弃传统的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 二是研究重心由文学转向文化产品或其他话语形式。

②虽然比较文学的面貌日新月异,老问题(“我们是谁? 我们向哪里去? ”)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也就始终无法摆脱危机和焦虑意识。如今,这些问题仍在讨论之中,而且很难得出结论,比较文学的危机和焦虑仍然没有彻底解除。

正是这种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和不断探求的精神使比较文学获得了勃勃生机,并始终保持在人文学科的前沿。让我们期待所有比较学者以及一切热爱文学和有志于从事文学事业的学者、学生共同探索和塑造比较文学的美好未来。

7.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1)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

(2)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层含义

①它是异国的形象;

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

③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其中第二点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即注重研究创造出了形象的文化。

(3)比较文学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日的不仅在于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