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610比较文学方法与文学经典解读之比较文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20世纪译介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答案】20世纪以来译介学十分关注译本或译者行为的自主性,因此其基本概念为“等值”和“功能”,整个翻译史便围绕这两个概念与译本或译者行为自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交替展开。

(1)“等值”

这一概念的定义多变,一般理解为“准确”、“合宜”、“精当”、“忠实”、“应和”等,主要指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联系方式。

(2)“功能”

这一概念强调译本与译入语及其文化的联系方式,主要指译本释放各种效果的潜能,这些效果开始于信息的交流,继之于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相应效果的产生,而且要求这些效果应与原文在本族文化中所产生的效果大致近似。这些效果与某些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密切相关,比如宗教戒规、贸易往来、殖民计划、语言政策、民族文学发展等。

2. 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 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与文化研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1)文化研究有什么样的学科特征

①“文化研究”如同“比较文学”一样,颇易引起争议

因为它涵盖的范围相当大,其中不乏观点各异、立场相互冲突的研究,并且,当文化研究进入不同的学术体制和语境时它自身也不断变化。但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从它们与权力关系的错综缠结、以及这种关系内部的角度,共同致力于审察文化实践。

②文化研究是后现代主义之后最为活跃的学术发展类型

同时,它也是一个最富于变化,最难于以传统学科意识定位的知识领域,这大抵是因为“文化研究的开放性和理论的多样性,其反思性的甚至是自我意识的倾向,而尤其重要的是批判的重要性”。

③文化研究致力于打造新的理论基地

有时甚至不惜与传统的知识前提划清界限。所以,文化研究不仅跨学科,在本质上它甚至采取积极主动的反学科姿态——这样一个特征确保它与传统学科的关系处于持续的不稳定状态,似乎文化研究从不情愿成为诸学科之一员。

(2)比较文学研究力法与文化研究采用方一法的不同

①研究方法不同

影响比较方法、平行比较方法构成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与比较文学不同,文化研究

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反学科的态度,没有一种明确的、属于它自己的方法论,研究方法盲目且多样。

②学科延展性不同

文化研究把文化分析与其他研究方式,诸如结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本分析相结合,但在运用时常常脱离文学、艺术的基点,而成了针对某一文化现象或社会问题的解读和分析,陷入了泛文化研究的泥潭。比如,深入某一群体的跟踪观察,其实就是民族志方法,这是文化研究者通常采用的方法,它是英国文化研究最有特色的方法之一。

③对文本细读法的态度不同

文学研究中推崇的文本细读方法,尽管文化研究对此并不反对和禁止,但也不是其必需。文化研究反倒对文本细读分析方法背后暗藏的思想意识提出了质疑,文学研究中的文本分析承载着一种信念——即文本是作为完全自我确定的、独立的对象而被正确理解的,这样一种文本是值得分析的。

3. 思考一下,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 反过来,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你还可以发现哪些个案值得研究。

【答案】(1)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接受的个案

①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样作为俄苏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上,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显然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大;

②而在当代的文学接受中,后者明显比前者更受当代作家的追捧,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案例。

(2)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的个案

①现代文学史上,中苏(俄)文学相互接受影响几乎是一边倒的形势,俄苏文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②到当代文学时期,尤其是当前文学,中国文坛蓬勃发展,出现大批优秀作家。俄苏文学相对没落,中俄文学互相影响态势有望或已经转变。可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对俄文学影响为例,探讨当前俄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状况。

4. 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哪三个问题展开?

【答案】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从译者“目的论”出发而与当代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展开对话,随之,文学系统及其评价标准问题重新进入学者视野,翻译与文学批评等被视作某种“折射”或“重写”形式,并因“诗学”及“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而促成了文学作品的系统转换。

(2)在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可译性”问题再次复活,关于“等值”概念的讨论也因为文化、历史、伦理及政治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拓宽了理论纬度。译介学也开始更加关注翻译的意识形态效果,关心译文再现原文如何体现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3)这期间,译介学还受到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类学、地缘文化研究、

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领域。

5. 怎样从跨文化的比较视域来理解后殖民批评产生于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

【答案】从跨文化的比较视域理解后殖民批评产生于第一世界知识分子进入第一世界学术圈,具体如下:

(1)后殖民批评刻意强调把西方解构主义的“差异”理论带入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文化中,划出对立的鸿沟,从而给出东西方文化相对的差异性界说。

(2)如果把后殖民批评者的文化身份置放在“差异”中考量,后殖民批评者来自于第三世界,是对西方宗主国经济与文化跨越本土对第三世界民族、国家与文化侵略的抵抗。最终他们都以激进的反调之声而获取第一世界白人学者对他们的另类瞩目,并在第一世界宗主国大学获取显赫的教席和永久居住权。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后殖民批评不是封闭于本土的理论,而是敞开于国际学术舞台的思潮,这也决定它们必然要进入到比较文学的领域中给人以研究视域上的启迪。

6. 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哪些方面的多重开放?

【答案】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四个方面的多重开放:

(1)把译介学研究视域向人类普遍问题开放。

(2)把翻译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活动向与日俱新的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开放。

(3)把翻译问题向广义的政治抑或思想文化领域开放。

(4)把自我向他者开放。

7. 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

【答案】诗学一词的基本蕴含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发生了以下变化:

(1)西方文化中的诗学一词,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指文学理论,而且当时尚无小说、电影之类的体裁,故此时的文学理论只是狭义的,主要指戏剧的理论。

(2)诗学在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3)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诗学被用于指称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8. 为什么说后殖民批评在研究视域上为比较文学注入了新鲜的学术生命力?

【答案】之所以说后殖民批评在研究视域上为比较文学注入了新鲜的学术生命力,原因在于:

(1)比较文学在研究视域上是在“四个跨越”的选择中展开自己的研究。后殖民批评的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内质是当下国内学术界众所周知的,同时后殖民批评还具有跨学科性。

(2)后殖民主义的源起基地是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却广涉一系列学科,它是当下学术研究中最有影响力、扩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因此,20世纪90年代取道于欧美学界在中国大陆崛起的后殖民批评给当下比较文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的学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