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之中国考古通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滇王之印

【答案】滇王之印是1956年在云南省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一方金质蛇钮印,纯金铸成,印面文字为“滇王之印”,为西汉早期滇国王之金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的出土证实了《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滇国之事基本可信。

2. 工官

【答案】工官是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中可以看到,当时管理官府手工业 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 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考古发现的汉代铁器、漆器外多有工官字样。

3. 北周武帝孝陵

【答案】北周武帝孝陵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与皇后阿史那氏的合葬陵,于1993年8月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乡陈马村东南的农田里被发现。依出土武帝孝陵志石、武德皇后志石和天元皇太后玺,判定为北周武帝与皇后合葬的孝陵。孝陵总体坐北向南,方向南偏东10度,全长68.4米,由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及甬道、土洞式单墓室组成。

4. 后冈三叠层

【答案】后冈三叠层由梁思永在殷墟第四次发掘中发现并创立,开创了考古层位学的先河。1931年,梁思永、吴金鼎、刘耀(尹达)在河南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中,第一次从地层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后岗第二期文化)和商代文化遗存依次自下而上堆积的“三叠层”的时代先后,第一次明确了中原地区两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其与历史时期遗存的相对年代,并据此进一步提出后岗一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与商代文化之间的承袭关系。

5. 上林湖窑址

【答案】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慈溪市鸣鹤镇西栲栳山麓上林湖一带(原属余姚县),为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因古代地属越州,故名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南方青瓷窑,越窑烧造青瓷的历史很早,其盛烧于唐、五代和北宋初期。1998年进行发掘,总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清理龙窑窑炉遗迹1座,作坊遗迹1处,出土瓷器3万余件(片)和大量窑具。该窑址主要生产传统的越窑青瓷,釉色青黄、青绿等。晚唐、五代时期器物表面光素无纹饰。北宋以来,运用划

花技法;北宋中期流行刻花装饰;北宋晚期开光布局常见。

6. 直百五铢

【答案】直百五铢是三国时期蜀汉钱币。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钱的面文意思是一枚直百五铢的价值可以与一百枚五铢钱的价值相等,是一种大值虚币。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纹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7. 广谱革命

【答案】广谱革命是国际学界农业起源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广泛用来指导中石器时代人类觅食策略和经济形态的变迁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这一概念被不断的检验、充实和提高,并不断受到新材料的挑战。目前,过渡阶段的经济变迁也日益受到中国考古学界的关注,深入了解这一概念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提高研究水准,为我国的农业起源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8. 唐三彩

【答案】唐三彩是指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陶器,主要以白色粘土为胎,以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做釉料。助溶剂为炼铅熔渣和铅灰。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其中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简称“唐三彩”。唐三彩胎质松脆,防水性差,实用性远不如青瓷和白瓷,且含铅量高,具有一定毒性,主要做随葬品的明器。西安和洛阳地区唐墓中出土最多,目前考古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有河南巩县黄冶窑、陕西铜川黄堡窑、西安市郊机场窑等。宋以后的各种低温色釉和釉上彩瓷,大部分是在唐三彩的工艺上发展起来的。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国画、雕塑等传统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矿有力。

二、简答题

9. 根据考古材料概述中国冶铁术的发达及铁器普遍使用过程。

【答案】(1)中国冶铁技术的出现和发达

①春秋时期:中国何时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过去有不少推论,从考古材料确定最早的铁器当出现于春秋时代。如在长沙龙洞坡墓、六合程桥东周墓、长沙识字岭314号墓、常德德山12号墓出土有十多件铁制工具,数量少,器类简单,形制薄小,说明当时铁器是作为珍品随葬的,使用并不普遍。

②战国时期:战国中叶,各国雄皆有铁器出土,如洛阳中州路东周墓及信阳长台关楚墓等,都出土金饰的铁器,表明此时铁器使用虽然扩大,但范围有限。不过从楚、燕的军队的铁制武器来看,铁的开采量和铁器的使用距取代青铜已经不远了。

(2)铁器取代铜器

据考古发现,在中国块炼铁出现较晚,但生铁和块炼铁可能是同时发明的,中国出现生铁的时间要比外国早1800多年。春秋战国时代铁器还处于初期阶段,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一经出现,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革。西汉时,应用铁器的地区更广,器类増多,质量提高。到了东汉,铁器最终代替了青铜器。

10.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地区。

【答案】目前的考古发现已证明,栽培稻最早发生在距今1.3万年前,那时的最佳边缘就在长江流域偏南的地方。从稻作农业的发生发展到以稻谷为主要粮食作物,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扩大到与现在分布相近的地区,其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

(1)萌芽期

相当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距今13000年~前7000年间,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有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三处。三处遗址附近都发现有种植稻作农业的遗迹。由此可见长江中下游确为稻作起源地。

(2)确立期

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约距今7000~5000年。这个时期的稻作农业已得到初步发展,分布区有所扩大,并且明显的向北推进,河南裴李岗文化及陕西老官台文化的南部边缘开始种稻,中心区则在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城背溪文化范围内。

(3)发展期

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5000~3000年。这时稻作农业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区在长江中下游。至今发现有稻谷遗存的地点约有60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有50处,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和湖南澧县城头山还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稻田,其余10多处在黄淮流域。如此则说明,一个以稻米生产为主的农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兴盛期

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约为距今3000~2000年。此时稻作农业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但仍以长江中下游为主,共发现遗存70余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60处,其余在黄淮流域、四川成都平原和广东北部。

(5)远播期

相当于青铜时代早中期,约为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前。中国稻作农业核心地区继续发展的同时,向东南、西南和东北传播,东南抵闽台,西南达云贵,东北远播至朝鲜和日本,已经基本接近于现代稻作农业分布的格局。

11.简述北周孝武帝陵墓的发现与研究。

【答案】北周武帝孝陵位于山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0米处,西距唐顺陵约1500米。属于渭水与泾水之间的黄土塬区北部,地势高亢,平坦开阔。孝陵坐北朝南,由长斜坡墓道、5个过洞、5个天井、4个壁龛以及甬道、土洞式单墓室组成。这样的形制,与已发现的北周皇室、贵族、大臣的大中型墓大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