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682公共行政学之公共行政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广义行政改革
【答案】广义行政改革是指一切与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归属及其行使相联系的改革。广义行政改革是与广义政府的概念相一致的,其核心问题在于行政观念的转变。广义行政改革在范畴上接近广义的政府改革,在实施操作方法上,则要求政治、经济、行政三大体制改革几乎同时启动并以其他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为自身顺利发展的充足条件。
2. 行政改革
【答案】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行政管理外部生态环境变化的需要,而有意识地对行政管理从结构、功能、过程到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的活动。行政改革在本质上是政府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过程。其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①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组成部分,政治决定行政;
②行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
③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机构,重新配置权力:
④行政改革必须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 公共行政制度
【答案】公共行政制度是指政府对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制度。
财产可以分为两类:私有物品和公共物品。对于私有物品来说,它是可以进行分割的,其效益和成本可以归私人所有。公共物品是不可以分割的,其效益或者成本可以为他人所用或者分摊到别人身上,例如道路、国防、教育、安全、卫生、环境等。
具体地说,对于私人物品,人们可以首先界定它属于谁所有,然后允许其所有者自由交换它们。对于公共产品,不能从客观上界定其所有者,公共物品不能将其他的使用者排除在消费之外。由于公共物品的这些性质,人人往往采取由公民和社会组织之外的官僚组织负责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并对公民和社会组织强制性征收成本,这种制度就是公共行政制度。
4. 霍桑实验
【答案】霍桑实验是指根据科学管理原理,探讨工作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的实验。霍桑实验自1927年开始持续到1932年。由三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及怀特赫德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
霍桑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的实验:
第一个阶段,继电器装配室实验和云母剥离室实验。该阶段证明,工人的态度与情绪的改变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团体社会关系的改变是造成劳动生产率升降的主要原因。
第二阶段,谈访计划。该阶段证明:改善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模式、实现人性激励的重要方面。这种改善将直接影响到士气以至工作成果。谈访计划还证明:在组织中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实行参与管理,可以使工人的工作态度和情绪好转,从而使产量增加。
第三阶段,绕线机组实验。该实验证明: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而且存在非正式组织。有效的管理是要在正式组织所要求的“效率的逻辑”与非正式组织所要求的“感情的逻辑”之间建立平衡,并通过满足组织成员的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梅奥等人通过霍桑实验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实证性研究,他们开创了行为科学一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先河。
5. 行政沟通
【答案】行政沟通是指国家行政组织内外的相关人员或团体之间在观念、意见、信息、感情方面相互厂解和相互认同的活动和过程。沟通是重要的行政管理方式,能减缓分歧、摩擦、对立和冲突,造成祥和融洽的氛围,化阻力为助力,因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现代各国政府所重视。现代行政沟通是与政府的公共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二、简述题
6. 简述里根政府的修正政策与改革政府。
【答案】里根政府的政策主张及其理论基础,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主要内容如下:
(1)大幅度减税和改革税制:大幅度减少个人所得税和解决税制过于繁琐的问题。1986年10月,里根签署犷由政府推动的被称为是“美国第二次革命的核心”的《税制改革法案》该法案的主旨在于实现公平、简化和促进经济成长三大目标。
(2)控制货币供应量和紧缩信贷。依据货币主义的理论,里根政府对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与活期存款实行控制,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下降。
(3)压缩非国防则政支出和进行行政改革。里根政府试图通过引入私人公司的管理方法、提高政府绩效、削减政府机构和压缩政府行政开支进行行政改革。
(4)放松管制。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美国经济的问题,是里根政府基本的政策理念和合乎逻辑的政策选择。
7. 简述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结构特征。
【答案】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后来在美国得到新的发展。作为现代人事行政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较为完备的形式,公务员制度也体现出些共同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这是公务员制度最根本的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是杜绝
用人制度上的种种弊端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政府选拔贤能和提高公务人员整体素质,也适应了政府职能扩大化和专业化的需要,从而提高了政府绩效,也为人才充分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
(2)严格考核、功绩晋升。考核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英国文官制度较早建立了“重表现看才能”的考核制度,这种论功行赏的考核制度也称为“功绩制”。它首先由公务员本人提出工作总结报告,交由部门首长根据工作知识、责任心、创造力、判断力、可靠性、机敏性、监督能力、热心程度、性情、行为道德等进行考核、打分,给以总评,并择优推荐。
(3)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公务员按其产生方式、任期和与执政党的关系不同而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大类。前者是通过竞选获胜的执政党组阁而获得政治任命的,实行任期制,与执政党共进退; 后者是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而进入公职系统,在政治上实行中立原则,实行职务常任,不因政党斗争和不同的选举结果而进退。
(4)人事分类、依法管理。对公务员进行了人事分类,目的是实现公务员的科学管理。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职位分类,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职位的客观需要; 另一种是品位分类,分类的依据是公务员的个人条件。两种分类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公务员一也不完全是按照一种形式进行分类的,而是以一种分类形式为主,兼顾其他分类形式的优点。这是各国公务员分类管理发展的共同趋势。依法管理是公务员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人事管理制度现代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各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公务员管理法律、法规,系统地规定了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考核、晋升、奖惩、流动、培训、分类、工资福利、退休退职、管理机构、法律保障与监瞥等内容,使公务员管理做到了有法可依。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公务员的地位、权利、责任、义务作了详细规定,使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违反行为受到法律追究。健全的法规和严格的执法,使整个公务员管理井然有序。
(5)专业培训、素质更新。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化和专业化,越来越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在政府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否具有现代公务职位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就成了录用公务员的主要标准。而在公务员进行培训时,也主要是针对其工作岗位的需要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各国都建立了由培训的计划、规划、组织、领导、实施、方法、经费、法律保障等组成的严格的培训制度。培训是提高公务员素质的有效环节,是实现公务员知识更新的根本途径。
8. 简述治理理论的概念、理论特点、主要理沦以及关于治理理论的争论。
【答案】(1)治理理论的概念
治理理论是研究如何在追求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实现政府与公民等多种权利主体共治的理论。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重点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治理理论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理论:
①重视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 ②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③倡导网络管理体系。
(2)治理理论的特点
治理理论既是对社会科学传统范式的一种反思,亦是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反映。分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