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经历了初步探索期、徘徊发展期、恢复发展期、快速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在初步探索期,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迅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成为建国初党对我国高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经过努力,全国各类高校纷纷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并逐步进行了其他相应课程改革。我国高校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在徘徊发展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努力奋斗,终于顺利完成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我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段时期高校的理论教育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理论教育事业取得很大成就。但在此后党内开始滋长出一股盲目急躁的“左”的思潮, 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与此相应,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也受到这些政治运动的很大影响, 各个高校的政治课也被置于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状态之中。如社会主义教育、反右派斗争、大跃进、教育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等都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令人惋惜的是,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挫折。在恢复发展期,十年文革终于结束,中国迎来了伟大的转折,曾经深受其害的高校教育领域也开始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我们恢复了全国高考招生制度,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日常教学工作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和加强。在新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成果。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新成果也被及时体现出来,在全面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素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些基本经验。首先是坚定性与正确性的密切结合。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还要坚持党的领导。其次是知识性与教育性的密切结合。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但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而且还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第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密切结合。这样就切实提高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了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第四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密切结合。我国高校理论教育事业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第五是是学科建设与师资建设的密切结合。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了起来。第六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密切结合。我国各个高校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渗透在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多渠道推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紧密结合,最终促进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
上述历史经验可以带给我们很多非常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首先是经济全球化与网络环境的冲击。其次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存在问题。第三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仍然相对薄弱。第四是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多元化造成挑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把握不同阶段理论教育任务,突出主旋律。第二,推进理论创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第三,加强理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第四,丰富教育形式和载体,发展科学的测评体系。第五,坚持全面协调发展, 重视以人为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