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学诗歌鉴赏教学研究

关键词:诗歌鉴赏,策略,方法,比较

  摘要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中要求:“诗歌鉴赏教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1]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从破解语言、分析意象、探究方法入手,既要讲解分析鉴赏的基本知识及理论,又要引导学生下功夫读诗、品诗、赏诗进行强化训练。为此,近几年,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中专门开设了诗歌鉴赏教学选修读本,使诗歌鉴赏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全面提高,没有熟练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评价知识,缺少相关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方面,能让学生真正去领略诗歌的情趣、意境,体味美的感受,尝试赏析诗歌的快乐、幸福,从内心涌起求知渴望,在当前的诗歌鉴赏教学中显得并不浓厚。

当代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但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是诗歌鉴赏教学仍难以得其道而行,究其原因,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过多的屈从、服务于考试,迷信权威,割裂了对诗歌整体性的把握,曲解了诗歌本身的思想性,使诗歌的整体美感支离破碎。

本论文通过大量的教学文献研究法、观察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情境创设法等对古今中外语文教学及大量的诗歌、期刊、篇目进行系统的研究,尤其对初高中新旧教材所选的篇目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教学的观察、调查、反思,在传统教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深入、发展、创新,最终形成了诗歌的完整有效的鉴赏方法:即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与传达思维感情和谐统一,形象性与哲理性的靠拢,整体性与关建性理解的有机结合,艺术性与创造性的高度默契,讲究“以声传情”“声像相应”。诗歌鉴赏教学是多重体会感受过程的“情感交流”,是在与诗人的情感的碰撞、体会、生成中共鸣融合的过程。

诗歌鉴赏存在多重性,其实质是“感受、体会”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的要求,通过吟诵感受诗歌的内容,获得对诗人生活的体验,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把握形象,体会意境;品味锤炼语言;领会情致理趣;借背景感悟诗歌之外的趣致和内涵;用比较法鉴别其风格特色、思想内容。整个诗歌鉴赏教学的基本流程为:在诗歌的吟诵中感受,在对语言品评、语句斟酌中理解、体会,在内容挖掘、主题探讨自我体味中深化,在情感碰撞、共鸣中明朗清晰,最终促进教学特别是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倡导语文本色教学,根据学生和课程需要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诗歌的兴趣,让学生走进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从细微中窥探、领悟诗歌的核心价值以促进学生身心的成长,奠定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目标。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一个信息时代,“诗歌鉴赏教学也要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通过吟诵诗歌和比较鉴赏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相统一。”[2]运用多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自主鉴赏诗歌,享受诗歌带来的美感和快乐。

 
关键词:诗歌鉴赏,策略,方法,比较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