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801中西哲学史(中国)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全变”
【答案】“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小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
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②变事,发展近代下商业;
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
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 心统性情
【答案】“心统性情”是朱熹提出、用来表示心性情三者关系的观点。其包含两层意思。 ①统就是“兼”、“包”的意思,即心的内容包含这两个方面,心是意识活动的一个总体、主体;
②就是“主”,心主情,是指心作为主体对情感有主宰作用,能够引导控制感情。
但是,心主性却不好理解,朱熹认为,虽然性表示人的道德本质,但是这种道德本性的表现却是要通过心来实现的,心修养的程度决定性能否正常地得到发挥表现。因此,我们要努力保持心的“中”的状态,使其凝聚、专一,不受外界干扰,这样性才可以顺利地作用于人的现实思维。这就是心主性的内涵。“心统性情”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统称。
3. “天道自然”
【答案】“天道自然”是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意即自然界的运动、发生以及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进行的,不受外力支配。该思想源自先秦道家。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庄子也讲“天道”是“无为”的。王充继承并发展了先秦以来天道自然的思想,结合元气论,明确提出“天道自然”的命题。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也。”他认为天是自然之天,万物自然而生,天道自然而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偶自生”。天道自然思想在王充之后得以进‘步的发展,唐代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的命题,宋以后的一些哲
学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天道自然传统。
4. 《复性书》
【答案】《复性书》是中国唐代哲学家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哲学著作,是宋代理学的根本,它融合老子与道家的复性论,发扬《中庸》思想,反对佛教,因而是融合儒道两家的产物。《复性书》认为“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同时又认为“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作者主张性善情恶,认为人们由于受到七情的蒙蔽,所以本性藏而不露。唯有除去情欲,善性才能恢复,并可以超凡入圣。这是取名《复性书》的主要含义。而去情复性的方法,是教人“忘嗜欲”即排除物欲的干扰,加强内心修养,以达到空寂安静的“至诚”境界。
5. 慧能
【答案】慧能是佛教禅宗祖师。他俗姓卢氏,是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慧能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世称禅宗六祖,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二圣人”慧能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禅宗于此时为最盛。他代表作品有《六祖坛经》、《金刚经义》,其思想包含的哲理和智慧,对中国哲学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 《神灭论》
【答案】《神灭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范缜的代表作品。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神不灭论成为佛教神学的理论基石,是三世轮回、因果报应说赖以存在的基础。神灭和神不灭之争成为佛教和反佛教思想争论的焦点。范缤编著的《神灭论》有力批判了佛教的理论基础一一神不灭论。形神关系问题是《神灭论》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是《神灭论》的基本命题。《神灭论》第一次清楚地把精神视为形体的作用与属性,将形神视为一体,否定神能够离开形而独立存在的观点。
7. 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
【答案】“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出自王廷相的《慎言·乾运篇》,这是王廷相为批评程朱“万物一理”的观点而提出。他认为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有人之理,幽有幽之理,明有明之理,各有差别,而且理因时致宜,否认固定不变的永恒的理。
8. 犯手实做其事
【答案】犯手实做其事是颜元关于格物的思想。他认为心中想过、口中说过、纸上写过都不能算是格物,格物必须是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投入到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中去。颜元反对宋代以来儒者静坐的通病,提倡积极投入到具体的、实际的活动中。他还举了学礼、学乐的例子来解释自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他认为一定要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乐。总之,颜元反对以思辨、读书、讲问等活动来解释格物致知,强调要“犯手做实事”亲身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才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
二、简答题
9. 墨子“非命”与“天志”的矛盾
【答案】(1)“非命”
墨子在提出尊天明鬼的同时,力主“非命”。从内容上讲,这种世界观可以分为“天命论”和“定命论”。“天命论”是说天有赏善罚暴的能力,它根据人们行为的善恶来决定具体的赏罚。“定命论”是说在人力之外还有一种无法把握的自目的支配力量存在,人的吉凶祸福、寿天贵贱,社会的安危治乱,都由这种外在的盲目的力量所支配,这是春秋晚期新出现的命运说,以儒家的主张最力。墨子小反对“天命论”但对“定命论”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墨子反对“定命论”主要是出于以下两种考虑:
①定命说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破坏,社会出现混乱; ②定命说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存在,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
墨子认为,鬼是宇宙的主宰,它们有意志,可以赏善罚暴。其赏善罚暴的根据在人的行为:行善者得赏,作恶者受罚。只要人的行为改变了,天意也就会跟着变动。但“命”(定命)的观念就不同了。“命”是人力无法预见的力量,与人的行为并无直接的关联,因此,经常会出现这种结果,即行善者未必得福,作恶者未必受报。这样,一旦承认有“命”的存在,那么不但人力无法发挥作用,就连天、鬼的权威也会受到动摇。人力无法发挥作用,自然会使人陷于消极怠惰; 天、鬼的权威受到动摇,则会使墨子失去推行自己主张的一个重要支柱。因此,从推行自己学说的角度考虑,墨不得不坚决反对有“命”说。他认为,命定论是帮助暴君来欺骗百姓的,决定社会治乱和人们命运的,不是“命”而是“力”。
(2)“天志”
墨子在否定命定论的同时,提出了“天志”说。墨子认为上天有意志,有欲恶,它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天”全知全能,无所不在。天对人的行为能赏善罚恶。赏罚完全看人是否服从了天的意愿,如果顺从了天的意愿,那么就会得赏,否则,惩罚就会接踵而至。这实际是墨子所代表的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愿望的主观意识的外化。墨子希望利用“天志”的威信来警戒统治者行善除恶。
(3)“非命”与“天志”的矛盾
墨子思想体系中的“非命”论与“天志”说是存在矛盾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小生产者身上所具有的进步和落后的双重性格。
①他们对暴王、暴政的剥削压迫和宗教欺骗强烈不满,希望摆脱种种束缚而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处境,因而主张“非命”、“尚力”。
②由于认识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找不到更有效的手段来制约上层统治阶级,只能寄希望于理想的“天”和“鬼神”这种神秘力量。
墨子思想体系中的这一矛盾,在现实中可以得到解释。他提出这些学说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对统治阶级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以实现自己“有力相营,有道相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