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801中西哲学史(中国)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卮言

【答案】“卮言”语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卮言”具体是指无主观成见而能随时变化之言; 是没有固定解释的模糊之言; 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言; 卮言是酒后圆滑清谈之言。

2. 尽心

【答案】“尽心”是指尽量发挥和扩充自我本心,培育心中的善端,使之充分发育成长。 ①孟子认为善端如同种子,具有熟之美之的一切潜能,只要坚持扩而充之,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②他还认为由于善性根植于心,所以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尽心”功能,就可以确定心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就是自己的本性,即“知性”;

③又由于善性受之于天,是“天之尊爵”实际上人之性也即天的本质属性,所以确定了人的本性为善,就能体认天命和天道,即“知天”。孟子把天作为善的最终根源,赋予天以道德属性,同时也沟通了人的心性和形上之天,使性善论拥有了终极的根据。尽心——知性——知天,这三个程序贯穿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始终,集中体现了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和认识论的路线。

3. “治众者至寡”

【答案】“治众者至寡”是王弼提出的命题。王弼的哲学以“无”为体,以“一”为本。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 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其中“一”即为“道”也就是“无”。一是本体,能统领万有,且能派生出万有,是万有差别的出发点,并且是万有的最后根据。一派生出万物,因此一为万物之本原。王弼把一、多关系贯彻到社会政治观上,提出了一以统众、以寡治多的原则。因为他认为“一”具有统领的、根本的地位与作用,“多”只是末,只是用,因此是“一”统“多”即“寡”治“众”。

4. 非命

【答案】非命是墨子关于社会政治理论的十大主张之一。“非命”论极力反对定命论,目的是为了高扬人的能动精神。墨子反对“定命论”的原因有:

①定命说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破坏,社会出现混乱; ②定命说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存在,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他认为天鬼

是宇宙的主宰,其赏善罚暴的根据在人的行为:行善者得赏,作恶者受罚。他的非命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次把人的主体性以系统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非命论反映了墨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5. 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答案】“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语出《墨子·非命上》,是墨子三表法里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以古代圣明帝王的事迹为判断标准。墨子认为,言论必须设定一些标准和仪法,这些标准和仪法是判断该言论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三表法”是墨子正面论证自己思想观点的基本方法。判断一种言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一共有三个,即“本之”、“原之”和“用之”。“本之”就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之中。《墨子》书中《尚贤》以下各篇对记载于诗书中古圣先王事迹的征引都可看作是对这一方法的应用。

6. 盈天地皆心

【答案】“盈天地皆心”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的观点,他认为心才是世界的终极实体。心的范围极广,天地之间都是心的表现,心在变,其具体表现就是“万殊”。理在心中,所以穷理就是去观察此心在世间万物上的表现。黄宗羲认为心即气,具有虚明的特征,可以被人认识和知觉,气是具有灵明的作用的,所以气所到之处,都有心的作用,不仅仅我们身体内部的才是心,整个世界都是即心即气的,没有心外的东西。

7. 一心二门

【答案】“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一心”是指我们的心; “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火门。“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 “生火门”是迷妄,是小断被欲望、念头纠缠。“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8. 《周易参同契》

【答案】《周易参同契》又称《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包含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养生著作,作者是东汉人魏伯阳,后被道教吸收奉为养生经典。该书主体分上、中、下三篇,主要讲述的是道家的修炼方法,即丹法。该书丹法的理论基础是黄老学说。此外,该书还引入易象、节候,论述成丹原理和火候进退。自唐宋以来,《周易参同契》深受道家重视,被称作南宋初祖的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称其为“万古丹经王”。

二、简答题

9. 略述后期墨家在名实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看法。

【答案】在我国先秦逻辑史中,对名实观的研究比较成熟、完善的当属后期墨家。

(1)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墨子指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认为只知道名称,不能算有知识,认出名所指的实来才算有知识,这才是重要的。例如,盲人能同常人一样知道白黑之名,但是由于他不知道白黑之实,所以他不能正确地选取黑或白的东西。

(2)取实予名

后期墨家发展了墨学“取实予名”的思想,指出名与实的关系是“以名举实”。《经上》说:“举,拟实也。”即“举”是指摹拟客观对象。即“实”是客观对象,是第一性的; 名词、概念是用来表达客观对象的,是第二性的。后期墨家还认为名词、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只能存在于事物之中,而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这就对公孙龙提出事物属性或概念可以独立“自藏”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3)以名举实

在“以名举实”原则的指导下,后期墨家把概念分为二类:“达名”(普遍概念)、“类名”(特殊概念)、“私名”(个别名称),并指出它们与客观实在的关系分别为:“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 “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10.简述桓谭形神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桓谭是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关于形神关系,他认为精神居于形体,精神依赖形体,精神不能离开形体。

(1)精神居于形体

桓谭极其反对当时流行的徽纬之学,提出了“以烛火喻形神”的著名论断,指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毋火而竟烛。烛无,火亦小能独行于虚空。”桓谭明确指出人的精神小可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就如同烛光不可能离开烛体而存在一样。该思想对后世王充等无神论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精神居于形体是一元论。

桓谭的“精神居于形体”是继承先秦程下黄老学派的精气说,认为形体好比一所房子,精气住在里面,就形成了人的精神。《淮南子》也是继承了黄老学派的精气说。但《淮南子》与棱下黄老学派一样,都认为形气与精气是两种东西,能合也能离,是二元论。桓谭的火烛之喻,是一元论的观点。他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述了精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他认为火依赖于烛,精神依赖于形体:人死气绝,形神俱灭。故精神不能离开形体。

11.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苟子的道德教化观,是指用礼义法度引导道德的本性。

(1)“善”的来源

在荀子看来,“善”就其本源,为出自于人的群体性的生活秩序的需要。

①“善”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群体性的生活秩序的建构与确保的需要。而正是这种群体性的社会生活,是使人之为人而得以优异于自然万物、乃至于役使自然万物之所在;

②作为“善”的表征的“义”是来自于人的“群”与“群”的“分”。这是按照人自己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