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801中西哲学史(中国)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天下惟器·道在器中(王夫之)
【答案】“天下惟器”、“道在器中”是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哲学观点,批评了宋明理学“离器而言道”的倾向。王夫之认为,道与器是统一不可分的,“道”标志事物的共同本质或普遍规律,“器”标志个别、特殊的具体事物。“天下惟器而己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道之器也。”其意是指道与器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体。“天下惟器”表明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表达事物本质或事物类本质的哲学抽象都只是个别某一方面的本质,这种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因此只能说“道在器中”“道”是“器之道”而不能说“器者道之器”。工夫之的“道器观”是他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所作的较为深入的阐发。
2. 反者道之动
【答案】“反者道之动”是老子的主要观点之一,也是儒家注释《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是老子关于“道”的运动特征的思想。认为道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表现了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一大特征。该观念的意义在于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以及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性,并在实际运用中展现出理论指导。
3. 质测、宰理
【答案】“质测之学”、“宰理之学”是明代对国学的划分。
①“质测”是研究各种具体事物规律的,即自然科学。质,就是物质,测,即实测。方以智认为“质测”即对宇宙中的大小事物进行分类,并考察其性质和变化。
②“宰理”是关于社会政治的学问。方以智曾经说过:“专言治教,宰理也。”“宰理”就是关于社会教化的学问。“问宰理,曰:‘仁义’。”是“宰理”的主要内容,可见宰理就是研究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学问。
4. 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
【答案】“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一个命题,本体是指心之本体,即人的道德本质,它是人们进行道德实践的根据; 工夫是指人们保持或者恢复心之本体的具体实践过程。刘宗周强调本体和工夫的一致性,主张用工夫以复本体。黄宗羲受了刘宗周的影响,认为人只有一个心,本体和工夫是高度统一的,黄宗羲这个言论就是想说明我们道德本心所达到的境界与我们道德实践的工夫深入的程度是有一定关系的。黄宗羲一方面注重在事
上磨炼,反对空谈道德本体; 另一方面,他认为本体之物是道德本体的彰显程度却是离小开工夫的,这两者都强调后天实践对于道德本体形成的典型意义。
5. 非攻
【答案】非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意即反对攻占。墨子主张“非攻”反对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无罪之国”、侵城掠地、杀戮“万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墨子“非攻”主张的具体实践有历史上流传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如“汤伐莱,武王伐封”的征伐战争,他认为不是“攻”伐无罪,而是“诛”讨有罪。非攻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6. 太虚即气
【答案】“太虚即气”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与“太虚”是气不同的存在形式。太虚就其普遍性而言是“至实”就其本然的存在状态而言则是“太虚”。气是“至虚”与“至实”的统一,虚实统一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各种事物,成为世界的本原。
7. 微明
【答案】微明是指不引人注意或令人难以察知的明道境地,意即事物最关键的运行转化规律。《老子》第三十六章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前八句说明了福祸盛衰倚伏之理,消息盈虚相因之理,虽甚幽微而理实显明,故曰“微明”。也就是说,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善于掌握强弱、兴废、张合、取予之间的转化规律。否则,就会像如鱼离开了水一样,不能长久。
8. 黄老之学
【答案】黄老之学是战国时(约公元前5~3世纪)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无为而治”。它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井采纳了阴阳、儒、墨等诸家的观点。在内容上,继承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为“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虽然黄老之学依托十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但它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
二、简答题
9. 简述韩非的政治哲学。
【答案】韩非是战国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称为“韩非子”或“韩子”其政治
哲学特点是绝对的君主专制。
(1)内容
①历史进化说
韩非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不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化,每个时一代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体制。
②人性好利论
韩非认为人的本性是“自为”、“好利”政治应把全部政策自觉地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人们的“利”互相排斥、互相结合。为了“利”人们可以相互为用、相互争斗。政治的妙诀在于搞好“利”的排列组合,并为君主所用。
③君利中心论
韩非认为人人为己的前提是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制定政策要密切注意君主的利益,要设法使臣民逐利产生的力量转化为利君。
④“势”、“法”、“术”与君主绝对专制主义
韩非认为,君臣之间最大的差别是“势力”一日君主的势力落入臣民手中,君主就失去祛码。“法”是指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干之用,实行严刑苛法是臣民小犯法的保证。“术”是指专门研究君臣关系的理论。韩非的“势”、“法”、“术”相互补充,都为君主实现绝对的个人专制而服务。
(2)评价
韩非的政治哲学确立起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为战国时期实现天下统一提供理论基础。他的政治哲学中提出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当代法治社会的建设也有着重大的借鉴作用。
10.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案】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是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客观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1)他在《封建论》中指出:“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在他的观点里,旧说创造历史的“圣人”其实无力兴废任何一种制度,而完全决定于“生人之意”。
(2)柳宗元将无神论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以“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动力的新学说。“生人之意”历史观的任务或本性,就是要将历史领域中的神学思想及各种宗教迷信观念驱除出去。
(3)柳宗元阐述“道”的重要性,他所谓的“道”是“生人之意”的另一说法。凡是符合“生人之意”中的“经”与“权”的统一体,则称之为“道”。
11.简答“天下之变万,而要归于两端。”一语出处及思想含义。
【答案】该句话出自于王夫之的《老子衍》。
(1)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