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615社会学理论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唯名论

【答案】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 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2. 社会冲突的类型

【答案】冲突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①从冲突的现实性来看,可以将冲突分为现实的冲突和非现实的冲突。②从冲突的范围上,齐美尔将冲突分为群体内部的冲突、群体之间的冲突、诉讼、非人格的思想冲突。

3. 有目的的进化

【答案】有目的进化,是美国社会学家沃德提出的口号,意思是从理性上控制社会过程。他突出强调人的意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社会力量也是在人的集体状态中发生作用的心理力量。它一种是人为的进步,是在自然的进步基础上形成的,表现为更加复杂的理智、道德和审美进步,它是有目的的、“主动和积极的”、“向善”的进步。

4. 吸引与竟争

【答案】社会交换始于“社会吸引”。当行动者互相发现对方拥有自己所需的社会资源,而义确信对方愿意提供这种资源时,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相互吸引。相互吸引是刺激人们进行交换的前提条件。

有了社会吸引,同时各个行动者又都遵守互惠规范,愿意为自己的所得提供回报,这时人们就组成了互动群体,社会交换过程也真正开始了。

社会交换是通过竞争得以实现的。在交换关系中各方都尽力显示自己的报酬能力,以吸引其他人同自己交换。每个交换者都试图在竞争中占取有利的交换地位,顺利地实现交换过程。但由于人们拥有的资源在种类上、稀有程度上、质量上及数量上的不均衡,竞争的结局必然是:占有资源优势的人能够顺利地实现交换过程,成为优胜者,而那些缺乏有效资源的人则未能按照自己的期望得到公平的回报,成为失败者。

5. 社会交往的形式

【答案】社会交往的形式,是指一种相互作用的模式。在齐美尔看来,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

形式”。

6. 权力

【答案】权力,在韦伯看来,意味着在某种社会关系中贯彻自己的意志并排除反抗的所有机会,不管它是基于什么原因; 突出的是互动关系中的单向性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

7. 工业社会

【答案】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志愿合作和个人自我节制的基础上。工业社会始终是以个人具有同样的自由,包括商业活动的自由为其特征的。社会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所进行的合作是一种志愿的合作。就像一个具有发达给养系统的动物获得分散的和非集中化的调节器官那样,有着发达给养系统的社会机体,当它取得了工业类型时,也趋向于借助从众多的阶级当中产生出它的抵抗力量,使其基本的调节器官分散。

8. 价值

【答案】价值,指刺激提供报酬的程度。

9. 正功能

【答案】正功能是指,制度化的行动模式都具有促进系统调试的后果,注重研究制度的积极方面(整合、均衡)。

10.科学分类

【答案】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作五类: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①天文学,研究天体现象; 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 ③化学,研究化学现象; ④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 ⑤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二、简答题

11.如何正确评价苏联社会学被否定的历史?

【答案】(1)回避含糊的态度

对于30年代至50年代这段历史情祝苏联社会学界一般人持回避态度,不公开表示意见。在许多苏联社会学的文献中,在回顾苏联社会学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时,通常是这样写道:遵循列宁的指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们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对年轻苏维埃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劳动和社会生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研究与社会学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不可忽视它们的科学价值,它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学的发展以及在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作了贡献,并为苏联社会研究和社会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接下去便谈到苏联社会学最近几十年来在苏联共产党支持下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些具体情况。

不用作任何解释,一般读者都会明自,这里所说的“最近几十年”是指50年代末和60年代

初苏联社会学重新恢复以后的这段时期,不包括30年代末至50年代末这段历史。有时,在个别的社会学文献中,在非涉及40年代和50年代这段历史不可时,通常也是含糊其辞,不作明确表态,使读者有一种模棱两可和似是而非的感觉。

欲要弄清苏联社会学的这段历史,对于身置其中的苏联社会学界的许多人来说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当中有许多忌讳和难点,因为它既关系到对早期苏联社会学的评价,又涉及对当前苏联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看法。

(2)基本肯定的评价

苏联社会学在其早期阶段上所确认和推崇的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即把唯物史观完全等同于一般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形成了至今仍不乏其拥护者的苏联理论界的传统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们,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完全画上了等号。在他们看来,把历史唯物主义摆在前面,称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或者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摆在前面,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历史唯物主义,两种说法都是一样。从这种“等同论”的立场出发,很难得出苏联社会学在30年代至50年代被否定和取消的结论。在这种观点看来,既然30年代至50年代期间,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或一门学科并没有被取消和禁止,最多是不提或不用“社会学”这个名词、术语而已。

(3)潜在的意见

应当指出,苏联社会学界多数人并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同论”的观点。因此,他们不同意恰金等人的上述关于苏联社会学在40年代和50年代“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的说法。问题很明显,如果苏联社会学没有被“取消”和“否定”的话,那么苏联社会学在50年代后期的恢复和重新提出来进行讨论又从何谈起呢? 我们在本节开始所说的苏联社会学界不公开表示意见的一些人当中,有的就持这种看法。他们小公开表示自己的意见,是由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表面上对于问题的沉默、不表态,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声的意见,因为沉默有别于随声附和。所谓不表态也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而己,即发表意见的社会条件不成熟,待有了宽松的环境、自由讨论问题的气氛时,学者们是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

12.简述第三部门对现代社会的贡献。

【答案】第三部门对现代社会的贡献卞要包括:

(1)第二部门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由于意识形态导向和管理成本的存在,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上总是有所选择的,而不是所有的都提供。

(2)第三部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由于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已有的公共物品总会使一部分感到不够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人们可以选择在市场上寻求替代产品。但如果这种消费成本太高,大多数人不能够承担,可以通过第三部门的机制来解决问题。

(3)第二部门组织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弱势群体常常无力按市场价格获得所需要的物品,而公共部门提供的物品又往往小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情况下,第三部门的慈善组织、社区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等所提供的无偿的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服务就会有助于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