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大学中国哲学史(古代部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一心三观
【答案】一心三观是天台宗独创的观心法要,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是能观的心; 三观,是空、假、中的三智,即空观、假观与中观。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2. 《中庸》
【答案】《中庸》源自《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庸”作为最高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是指不偏小倚的日用常行之理。“中庸”的基本内容是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符合“中庸”精神的行为,孔子称之为“中行”。中行者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
3. 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荀子的观点,是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为善。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4. 《白虎通》
【答案】《白虎通》又称《白虎通义》,是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经典著作,由班固等人依据汉章帝建初四年白虎观会议上经学辩论的结果编纂而成,共四卷。该书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与俄纬之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了自然、社会、伦理、人生与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 其所列门目,基本规定了社会生活、国家制度以及伦理原则等,实际这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根据的国家法规。《白虎通义》把封建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和天地星辰、阴阳五行等种种自然现象相比附,以神化封建秩序与等级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宣扬“三纲”、“五常”、“六纪”。它还把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谶纬迷信融为一体,企图统一经学,建立神学经学。
5.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答案】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是程颢的观点,其意思是仁不仅表现为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以及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还代表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甚至就看做自己的一部分,这样就会与自己休戚相关。它强调直接的内心感受体验,
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切实地把万物看成一个整体,反对在意念上检点,道理上穷索,而是用诚敬的功夫,慢慢涵养,最后达到对于宇宙全体的直接体验和把握。有了这种体会,就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大乐。程颖的这种思想突出了对于最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觉悟。
6. 心即理(陆九渊)
【答案】“心即理”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心学命题。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认为“理”是宇宙之内,万物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赋予的伦理; “心”是指求学问道以明理之心。从本原上看,理对于心,是天之所赋:从实践生活上看,心理关系主要通过“公”、“同”来实现合一的。他主张通过克除私欲,将心提升到理的层面上,这是合心于理式的“心即理”也是陆九渊心学的重心所在。
7. 大同书
【答案】《大同书》是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他在书阐发理想的社会与政治纲领。书中倡导托古改制,借公羊学创“大同”学说,主张维新变法,由“小康”而进“大同”。他认为只有在政治、经济、生活富足的“大同”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大同”理想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向西力一探寻真理的积极成果,超过了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但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种空想,最终没有实现。
8. 精气
【答案】精气是指最细微的气,是《管子》中的学说。当属《管子》中的《内业》、《白心》、《心术上》、《心术下》等四篇是较早并较为详细地对精气进行阐释。《管子·内业》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认为,下至五谷,上至列星,万事万物都是山精气所构成:“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又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人的出现是由得之于天的“精气”和得之于地的“形气”结合而成的,且人的精神作用也来自于精气。但是《管子》认为人的精神作用是由于天地间的精气驻留在胸中,没有把精神视为形体之作用,体现了理论的不彻底性。
二、简答题
9. 得意忘象
【答案】“得意忘象”是三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意”指圣人思想; “象”指卦象; “言”指卦辞、艾辞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认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卦象是用来表达圣人之意的,卦辞、艾辞是用来说明卦象的。明白了卦象的含义就可以忘掉卦辞和艾辞,懂得了圣人的思想就可以忘掉卦象。主张对《周易》的理解不必局限于辞和象,而要通过辞和象把握圣人的思想。由此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
(1)王弼对经验知识的批判
①王弼认为经验性认知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确定对象的,而且常常只抽取对象中的某
一个特征、某一种联系予以判认、加以指谓。王弼说:“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者也。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有其分。仁不得谓之圣,智不得谓之仁,则各有其实矣”。王弼这里表明的是经验知识和概念指谓的对象性与确定性。他揭示了经验性认知方式的基本特点。经验知识的成立是以对象的确定性与可分性为前提。
②王弼认为在经验知识的层面上或范围内就不可能真正给出“本体”。因为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凡可以命名和用概念指称的,必都是有确定对象。而且都是以这一确定对象与其他对象、或这一确定对象的某一特征与别的特征的区分为前提的。然而,有区分、有选择则必定是受限定的,不具完全绝对意义的。这表明,借经验知识不可能给出事物的全体与本真。而“本体”所捕捉的却正是事物的绝对无限性、事物的全体与本真。
(2)得意忘象的提出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一文中,通过分析“意”、“象”、“言”三者的关系,进一步辨明经验知识、语言词汇的局限性,以确认“本体”的不可指称性。王弼把三者关系拓展为一个认识论问题:经验对象大于概念词谓,概念词谓不能包容经验对象的全部内容; 内在本意又深于经验对象,在经验对象范围内或层面上不能给出本意。因此,王弼主张“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3)评述
王弼通过暴露经验知识的局限性而否认在经验层面上给出“本体”的可能性,具有学理上的根据。在认知过程中,通过概括、归纳的手段寻找事物的共相的过程,表现为一个不断舍弃的过程。舍弃的最终结果,万物的惟一共同特征就是“存在”可称为“有”。但这个“存在”、“有”排除了任何具体内容,是最空洞的,所以它与“无”相等同。王弼以“无”言之,体现了他对经验世界的否定性取向。南朝时始将其运用到艺术评论中,影响以后“意象”论的产生。
10.颜元“习行”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习行”是中国清初颜元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他把求学问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力一法总结为不断实学、实习、实行。强调在习行上做功夫,由此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1)颜元将格物解释成“犯手实做其事”强调实践的重要,反对反观内心或者是悬空求理的格物方式。
(2)颜元反对“全体大用”的空头理论,认为那种境界很高,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只需要精通六艺中的一艺就可以了,不必去追求“全体大用”。
(3)颜元反对将著书立说和读书作为认识的主要内容。反对把读书当做获得知识的手段,更反对读书就是获得了真理的观点。
总而言之,颜元的“习行”就是要提倡人们躬行实践,并从中获取认识。反映了明末清初由虚返实思潮的兴起。但是,颜元过分注重实行而否定读书穷理,具有了反智主义的倾向,这一点是有偏颇的。
11.试比较荀子与孟子王霸观的异同。
【答案】(1)荀子认为王与霸是程度上的不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