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货币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答案】(1)钱、货币、通货、现金不是一回事,虽然其内容有所重叠,但这几个概念之间是有区别的。

钱是人们对货币的俗称。经济学中被称为货币的东西,就是在日常人们生活中被称为钱的东西。

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商品劳务交易中或债务清偿中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东西。

通货即流通中的货币,指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货币。

现金就是指家庭个人、工商企业、政府部门所拥有的现钞,包括纸币现钞、硬币现钞。现金是货币的一部分,这部分货币的流动性强,使用频率高,对人们日常消费影响大。

(2)银行卡亦称“塑料货币”,是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等业务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记账卡、自动出纳机卡、灵光卡等。各种银行卡是用塑料制作的,可用于存取款和转账支付。现在,特别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银行卡正逐步取代现钞和支票,成为经济生活中广泛运用的支付工具。因此,在现代社会银行卡也属于货币。

2. 根据IS 曲线方程和LM 曲线方程推导总需求函数,并说明函数中的参数对总需求函数的影响及其经济学含义?

【答案】(1)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总需求函数可以通过代表产品市场均衡的IS 曲线和代表货币市场均衡的LM 曲线方程得到,其推导过程如下:

在两部门经济中,由IS-LM 分析可知: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IS 曲线方程为: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 曲线方程为:

在上面两个方程中,如果把收入Y 和利率r 当作未知数,而把其他变量,特别是P 当作参数来对这两个方程联立求解,则所求得的Y 的解式一般包含P 这个变量。该解式表示了不同价格水平(P )与不同的总需求量(Y )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就是总需求函数。 当时,总需求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分别为自主消费、边际消费倾向、自主投资、投资的利率弹性、货

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并且它们均为可估参数。

IS —LM 曲线方程推导出的总需求函数是价格水平的减函数,它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关系。即: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2)由总需求函数的表达式可知,参数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位移。

3. 什么叫理性预期?它和适应性预期有何区别?

【答案】理性预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相一致的预期。这意味着作决策的经济主体是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力求作正确预期的,并可以获得一切有关信息,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变量未来预期值与实际值是一致的。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根据某变量过去的量值来预期未来的量值,比方说去年物价比前年物价上升5%, 就认为今年物价也会比去年上升5%。

4. 简述结构型通货膨胀的模型。它与劳动力市场的特性有何关系?

【答案】对于一些国家的长期通货膨胀问题,需求拉上或成本推进理论都不足以充分说明原因。一些经济学家从一国经济结构及其变化方面寻找根源,将由于结构因素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结构性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型:

(1)需求移动论。1959年舒尔兹在其《最近美国的通货膨胀》一文中提出了“需求移动论”,从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需求在部门之间的移动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原因。

在舒尔兹看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一些部门的兴衰,需求将在部门之间发生转移。需求增加的部门,其工资物价自然会上升,但需求减少的部门,其工资物价未必下降。因此,由于短期内需求在部门之间的大规模转移,资源因缺乏流动性而不能从需求下降部门流向需求扩张部门,以及工资和价格“向下刚性”这三方面的原因,在总需求不变情况下,也会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

(2)不平衡增长模型。1967年,鲍莫尔发表《不平衡增长的宏观经济学:城市危机的解剖》一文,提出了一个以不同劳动生产率増长率为核心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经济

,另一是劳动生产率保持不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先进部门(工业部门)

变的保守部门(服务部门)。当前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货币工资时,由于攀比,后者的货币工资也以同样比例提高。在成本加成定价的通常做法下,整个经济必然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3)希克斯-托宾劳动供给理论。1974年,希克斯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一书中,将社会经济部门划分为扩展部门和非扩展部门。扩展部门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劳动力缺乏而工资上升,但在衰退时货币工资却降不下来。非扩展部门的劳动者为求得公平也要提高工资。因此繁荣时期由扩展部门开始的工资上升必然蔓延到其他部门,而使整个经济的工资水平普遍上升。这一过程一旦开始,则“提高工资的主要力量不再是劳工缺乏……衰退时期工资上升的程度将与繁荣时期工资上升的程度相等或接近于相等。”希克斯认为,这就是通货膨胀特别是滞胀产生的主要原因。

为自主变量,其变化仅影响总需求曲线的截距,使曲线发生位移,但斜率不变;参数c 、i 、h 、k 影响IS 曲线与LM 曲线的斜率,进而也影响

托宾也有类似的见解。在其1972年发表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一文中,也提出了相对工资的理论。托宾认为,工人们关心相对工资胜过关心绝对工资,如果工资比在别处的工资相对地下降,他们就可能退出劳动力市场。因此,在经济结构的变化中,某一部门的工资上升,将引起其他部门向它看齐,从而以同一比例上升。

(4)斯堪的纳维亚模型。也称北欧模型,主要适用于分析“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问题。它最初由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O.D.Aukrust )提出,又由瑞典经济学家艾德格伦(G.T.Edgren )、法克森(K.O.Foxen )及奥德纳(C.E.Odhner )等人加以发展和完善,所以又称AUKRUST-EFO 模型。

该模型认为,有这样一类小国家,它们参与国际贸易,但进出口总额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很小,相当于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其通货膨胀取决于三个因素:世界通货膨胀率,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开放部门与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该模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关系:①固定汇率下,

开放部门的通货膨胀率②开放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増长率由外生变量决定,等于世界通货膨胀率即

即构成开放部门每个工人产出价值的

之间存在着一种“挤出

开放部

以增长率,如果收入分配结构不变,则每个工人的产出价值增长率就等于货币工资的增长率

③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效应”或“关联效应”,即:其中,和与非开放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④非开放部门实行成本加成定价原则;因此有:分别为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因此有:门的通货膨胀率与非开放部门的通

货膨胀率的加权平均数构成国内通货

膨胀率

上这些关系式经过简单的数学处理后,就可以得出斯堪的纳维亚模型的结论:

这个模型体现了结构性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对小国开放经济而言,世界通货膨胀率直接成为国内通货膨胀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该模型又被看作是通货膨胀国际传播的典型。

总之,无论按何种标准划分部门,所有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核心是:经济中存在两大部门,由于不对称的原因造成一个部门工资、物价上升,而劳动市场的特殊性要求两个部门工人的工资以同一比例上升。当相反的情况出现时,工资与物价存在向下的刚性,结果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5. 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模式。

【答案】货币传导机制指各种货币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 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样一个过程。它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内部传导机制, 即从货币工具选定、操作到金融体系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的内部作用过程;一是由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 即对总支出起作用的过程。在西方,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一般分为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1)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凯恩斯学派认为, 当货币政策变动时, 例如,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购

买债券, 货币供应量增加, 导致货币资产收益率下降;经济单位以货币买进债券, 导致债券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