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813政治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辨析题
1. 由于存在级差地租II ,农业资本家要签订长租约,土地所有者要签订短租约。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级差地租II 是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如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等量投资,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只要增加的农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且追加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原始投资的生产率,就会产生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级差地租II 。
(2)级差地租I 是级差地租II 的基础。构成级差地租I 的超额利润一般在租约内做了规定,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构成级差地租II 的超额利润,在租约期内归农业资本家所有; 当租约期满,签订新租约时,就会通过提高地租额而转归土地所有者所有。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经常为了租约长短与租额多少展开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两个剥削阶级集团在瓜分剩余价值上的矛盾。
(3)在级差地租II 的场合,从超额利润到地租的转化,却会遇到一此困难。因为连续投资的收益差别小易区分开来,租地农场主总想隐瞒投资的实际成果,以便使一部分超额利润归为己有。地租是土地出租时由契约规定好了的,在租约有效期间内,山连续投资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属于租地农业资本家所有; 只有当租期届满或重订新契约时,通过提高租金,才会把这种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且,归土地所有者所有。
正因为如此,租地农业资本家总是力争签订长期租约,土地所有者要签订短租约。
2. 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质副本,因此虚拟资本的价格是由实体资本的价值决定的。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质副本”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虚拟资本是以证书形式证明实体资本所有权,表现实体资本价值。
但是,虚拟资本的价格不是由实体资本的价值决定,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因此它不随实体资本的价值变动而变动,而呈现出相对独立性。虚拟资本价格运动的特点是:
(1)虚拟资本价格与预期收益大小和预期收益的可靠程度成正比。
(2)在预期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息率按相反方向调节虚拟资本价格。
(3)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跌与证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它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集中体现为哪些方面?
【答案】(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经济基本矛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但生产资料和产品却属于资本家私人占有,使社会化生产从属于一个个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狭隘利益,使社会生产的主体一一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这就形成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因而是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体现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在经济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和实现方式之间的矛盾,即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为了使社会再生产能顺利进行,就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比例: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比例。也就是按照社会需要把社会总劳动分配到各个部门中去。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比例失调。
②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即生产的无限扩大同有效需求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生产的惟一目的。因此,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内在趋势。但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消费能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难以完全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之间发生脱节。
③资本主义生产与分配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决定资本家必然会竭力压低工资水平,从而引发生产与分配的矛盾。总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使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使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这也体现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它必将由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4. 结合我国体制转轨期的实际,分析如何综合运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
【答案】(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转轨,即从传统的、封闭的自然经济向现代化、开放化、市场化经济转轨。30多年的经济转轨是一个多层面的历史过程,中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封闭半封闭变为全力一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对外开放。
在转轨时期我国面临的实际情况如下:
①总供求方面: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过热,有通货膨胀趋势; 自1997年以后,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持续几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物价持续下跌; 社会消费占GDP 的比重持续下降; 净出口(国外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降低。
②结构方面:在供需总量矛盾的背后,通常隐含结构性矛盾。在体制转轨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不平衡,城乡结构二元经济趋向成熟并开始向一元的现代经济转化,国有商业
银行呆坏账问题严重,金融风险加大,经济运行内部各种矛盾突显。
(2)针对以上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与金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①财政手段:
a. 促进总量平衡方面:对于90年代上半期,我国经济中出现的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政府采取的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即紧缩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增加税收,抑制了需求过剩的趋势,收到了一定成效。对于90年代后半期出现的供给大于需求,经济过冷,有效需求不足,政府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预算赤字,增加国债发行,加大政府支出,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这样的政策收到成效,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同时政府还通过提高工资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等许多措施来刺激居民消费,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b. 促进结构优化方面:政府为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所有制结构,即彻底清理那些长期亏损的国有中小企业,减少一部分社会无效供给:调整行业结构,即减少传统行业的投入,加大新兴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以求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 调整产品结构,即将那些假冒伪劣商品淘汰出局从而净化市场、减少无效供给; 调整技术结构,即顺应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规律的要求,不断增加新技术在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减少落后技术提供的产品在市场的比重。
②金融手段:
a. 促进总量平衡方面:1997年以前由十我国经济需求过旺,我国实行的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缓和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状况,给改革和结构调整带来了有利的经济环境。自1996年我国实现“软着陆”后,我国由需求过旺转向有效需求不足,货币政策就开始灵活微调,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连续多次下调利率,并于1999年9月开征利息税,同时适度增加了货币投放和信贷投放。
b. 促进结构优化方面:中国经济改革内生性使得政府在采取金融手段的同时也兼顾了减少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20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通过加大货币投放与信贷投放,使总量平衡基本实现的前提下,结构失衡在有力资金的支持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3)综上所述,在面对经济转轨时期以及今后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和央行要加大协调,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综合行动,当经济过冷或过热时要配合采用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加以控制和调节,井加强对经济形势的预测,避免事后调节,加大事前调节的力度,以保证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5. 简述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答案】(1)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完全封闭式的进口替代战略,改革开放后,逐步探索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在新世纪之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一步实现了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
(2)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