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目录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及答案(一).... 2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及答案(二).... 9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及答案(三).. 14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及答案(四).. 20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及答案(五).. 28
一、辨析题
1. 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劳动具有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其中,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1)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仃何一个物质的原子。
(2)具体劳动和自然界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是指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千差万别的劳动。小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具体劳动,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各式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社会分工。当然,具体劳动也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来。所以,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和具体劳动一样,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实物形态的转移方式划分的。
【答案】这种观点不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一式划分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实物形态只会被消耗,不存在被转移,被转移的只能是资本价值。
(1)固定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资本。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它的价值却随着厂房、机器、设备等的磨损,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逐次收回。
(2)流动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它是用来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与固定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的。属于流动资本的这部分生产资料,在一次生产过程结束后,就丧失了原来的使用价值,它们的价值便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在出售产品后,以货币形式全部回到资本家手中。
(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二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固定资本的实物形态是逐渐被消费的,其价值也是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流动资本的物质要素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就全部被消费,其价值也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因此,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资本各要素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不同的,且对资本周转速度有重大影响。为了揭示资本构成对周转速度的
影响,故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二、简答题
3. 简述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供求不平衡可能性的原因。
【答案】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经济运行可以承受的不平衡,即虽然存在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但这种不平衡并不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并且具备趋向平衡的稳定性,因而是可以承受的。二是经济运行不能承受的平衡,即这种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导致经济运行的无序和不稳定状态。只有后一种社会总供求的不平衡才称作失衡。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供求不平衡可能性的原因在于:
(1)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由于货币的出现,产生了供给和需求的分离:一些已经卖掉商品的货币持有者不立刻重新买进商品,急于卖掉商品的生产者难以马上脱手,如果这种情况扩大至全社会,就会导致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失衡。
(2)微观方面的原因: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按照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进行分散决策,其活动不可能完全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日标完全一致,由此产生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甚至是失衡的可能性。
(3)宏观层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及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的不平衡甚至失衡。
除上述原因外,体制因素也是造成这一可能性的重要原因。
4. 简述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及其特点。
【答案】(1)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为基本联结方式,即以商品等价交换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是:在市场经济中构成各种交易关系的交易主体,也就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 市场经济就是通过交易关系将处于分离状态的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连接在一起,构成市场经济“总体”。作为理论分析,市场经济中严格意义的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主要是指居民和企业。
(2)居民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之一的特点是:居民以最终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劳动力的供给主体等身份与企业和政府结成广泛的利益交往关系,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它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劳动力供给行为等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3)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最重要的部分的特点
①自主经营,即企业拥有经营的自主权,政府不得直接深入企业内部干预企业的合法经营。 ②自负盈亏,即在扣除成本、税收后的盈利归企业所有,亏损由企业自己负责。只有自负盈亏,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才有足够的经营动力和压力。
③自我发展,即企业规模的扩展、经营链条的延伸、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都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并由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及其预期的获利空间自主决策。
④自我约束,即企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要在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的比较中,形成自觉的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5. 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 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答案】(1)货币流通量的决定
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
如果考虑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货币的使用不仅有商品买卖,而且还有清偿债务、支付工
资以及交纳税款等; 另一方面,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不必都动用货币,由于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法。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2)纸币流通量的决定
纸币流通量要由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来决定。这也被称作纸币流通规律。这是因为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符号,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因此,纸币发行量的界限就是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属货币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就是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而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不能作为贮藏于段,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它的过量发行,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现象。
用公式表不流通中需要的纸币流通量是:
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
成反比。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量的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保证宏观经济顺利运转。
6. 简述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答案】(1)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来说,效率是指资源最合理的配置,使生产出的产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