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2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币改革

【答案】法币政策是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以法定纸币为本位货币的币制改革。1935年,国民政府在英国政府支持下,发布紧急法令,实行币制改革。规定自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之钞票为法币(1936年又加入中国农民银行)。所有公私收付一律使用法币,不得使用现金; 实行白银国有,所有白银必须在规定限期内兑换法币; 改银本位制为外汇本位制。法币改革对于制止大量白银外流,扭转金融紧缩及工商不振的状况,曾起过积极作用。

2. 一国两制

【答案】“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不仅使中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而且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3. 唐宋内阁

1912年3月,【答案】唐宋内阁是袁世凯政权的第一届内阁。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

在南京组织第一届内阁。唐内阁的要害部门受袁世凯控制,但宋教仁等四个同盟会员也分到了农林、工商、司法、教育等四个部门,同盟会员占到半数,所以又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

4. 九一三事件

【答案】九一三事件是1971年林彪集团阴谋武装政变、夺取最高权力的事件。林彪、叶群、林立果等在谋杀毛泽东和南逃广州另立中央的阴谋相继破产后,于1971年9月13日凌晨乘飞机外逃叛国,途经蒙古国温都尔汗附近时坠落,机毁人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它在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5. “三通四流”

【答案】“三通四流”是指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以及学术、文化、体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我们

”“三通”、“四流”使两岸关系从封闭、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通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隔绝、

对峙走向开放、接触、合作互利,有利于两岸人民相互了解、降低敌意、消除隔阂、増进共识。两岸的交往也对双方经济的交融有促进作用。同时,两岸交往还促进了岛内统一力量的发展,抑制了“独”势力的发展。

6. 直皖战争

【答案】直皖战争是1920年直系、皖系军阀为争夺北京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皖系段祺瑞任国务总理,以参战为名,向日本大举借款,用以购置军火、编练军队,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导致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和奉系军阀张作霖联合倒段。1920年7月10日,段祺瑞下达总攻击令,发动对直系军阀的战争。12日,张作霖派兵入关反段。14日~18日,直奉联军与皖军激战于京畿一带。皖系失败,段祺瑞下台,直奉两系共同控制了北京政府。

二、论述题

7. 简述抗战期间共产党是如何粉碎国民党发起的反共高潮的?

【答案】抗战期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共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均被中国共产党击退。 (1)第一次从1939年12月起到1940年3月达到了高潮,国民党军队攻占陕甘宁边区的五座县城,在山西西部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并分三路进攻冀南豫北地区的八路军。为挫败其反共阴谋,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根据地军民遵照毛泽东提出的自卫原则,坚决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3)第三次从1943年3月蒋介石发表反共反人民的《中国之命运》开始。6月,国民党特务假冒“民众团体”的名义,要求“解散共产党,交出边区”。7, 8月间,国民党对边区进行了挑衅性进攻。对此,共产党发动边区民众击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8.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及其影响是什么?

【答案】(1)“大跃进”运动的原因

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相继迅速顺利,产生了巨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内驱力,而毛泽东等领导人没有驾驭好这种内驱力。

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毛泽东“一言堂”倾向相对严重,导致党的决策过于盲目偏颇。

③紧张的国际形势,制约中国为求生存发展而“大跃进”;苏联的急躁冒进,促使中国以苏联为师而“大跃进”。

(2)“大跃进”运动产生的影响

①经济上,打乱了国民经济的秩序,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各方面的紧张,影响到各个阶层的关系,使经济结构更加畸形。

②政治上,左倾思想更加严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使人民不积极进取,铺张浪费,不计成本。

③生活上,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3)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运动的产物,解决的是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

③对国内经济局势的错误估计,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的思想影响,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4)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后果。

②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群众的觉悟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

③“共产风”、高估产带来的高征购,引起广大农民的恐慌和不满,农村经济陷入了混乱状态。

9.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形成过程如下:

(1)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

(2)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下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3)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4)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1937年8月,,(5)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6)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10.1930年代,国民党是如何加强其统治的?

【答案】1930年代,国民党为加强其统治采取了一下措施:

(1)经济方面: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政治军事权力,通过垄断公债经营、军火买卖、垄断金融等种种经济独占活动,集中了巨额财富,形成了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

(2)国家机器建设方面:①建立了庞大的中央军,并通过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开办军官训练团、更新武器等办法,来加强武装力量。除正规军外,地方上建立了保安队。②为加强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