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858社会学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研究方法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民主(托克维尔)
【答案】托克维尔笔下的民主概念复杂,包括具有公民自由和广泛选举权的代议制度;人民主权的政治形式;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层民众政治;乃至类似于无政府状态的混乱的政治体系等。但托克维尔注重的“民主”主要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
2. 文化社会学
【答案】文化社会学是指通过对社会结构文化的分析,是齐美尔提出来的,揭示和剖析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和文化危机,即文化悲剧。这种文化悲剧根基于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的区分。两种区分是:①主观文化,即“个体文化”,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②客观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等。这些因素外在于个体,但却影响着个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3. 沟通理性
【答案】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概念的分析和普遍(形式)语用学对交往的有效性要求的分析,都是为了揭示沟通行动中所潜藏着的不同于目的——工具理性的另一种理性:反省、批判和论证的能力,即沟通理性。
①沟通理性首先是一种对话式的理性,是以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为基础的。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是一种独白式的理性,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的理性。
②沟通理性是一种借助于更佳论据的力量进行反复论证的理性。在有效性要求受到质疑时,沟通行动的参与者能够进入理性的讨论,在讨论中,沟通双方针对受质疑的有效性要求反复讨论,以期达成共识。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不必借助于理性的讨论,而是以单方面的利益的取得为标准。
4. 现代性
【答案】现代性是指一种新的、与以前不同的社会秩序。强调创新、变化和进步的一个权力、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特殊聚合体。现代性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
①社会的组织结构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
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
②思想文化方面,以启蒙主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开始建立,教育体系以及大规模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这些思想文化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
二、简答题
5. 布迪厄怎样反对“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他在什么意义上超越了二者的对立?
【答案】(1)在传统的社会科学中,面对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形成了不同学科或不同思维方式,布迪厄称之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的对立。
①社会物理学的代表是孔德和迪尔凯姆,他们把社会世界看成是外在于主观意识的,可以用外部观察、测量和统计的方法加以研究的物理现象,并自誉为采取了一种纯客观的、确实可信的科学原则。
②社会现象学的代表是萨特和加芬克尔,他们强调社会世界的主观性,把个人的意志选择、价值理想和情感体验看成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像叔本华和尼采那样从个人的表象和意志出发来解释社会生活。
(2)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和社会现象学表现了学术界对社会生活的分裂性认识。
①社会物理学方法所把握到的物质关系和社会现象学所把握到的精神关系,是从不同的原则分析出来的两种层面的客观关系,但二者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在一起的。
布迪厄认为,社会物理学关于社会生活客观性的理解是简单的,其重要失误在于它未能在形成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客观性,而无论何种类别的社会客观性都不是离开主观性独立自生的,都是在各种主观因素的参与中才生成的,社会物理学方法否认了这一点,把具有客观性的物质关系或经济关系中的主观因素完全“物化”了。
②社会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社会物理学的直观机械性。强调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它未能把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放到具体的社会条件中去考察,缺乏对主观性要受到种种外在条件限制的理解,所以陷入了欧洲哲学史上目的论的旧辙。
(3)布迪厄从关系主义方法论超越主观和客观二元对立,要把主观和客观各种层面的研究都纳入自己的视野中,但是客观性研究应当优先于主观性研究,并且关于各种社会位置或社会条件的客观性分析是关于精神意识的主观性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6. 如何理解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原则?吉登斯的结构观点同传统结构论有何区别?
【答案】(1)结构二重性原则
①从概念上二元论重新构建为某种二重性,即结构的二重性。客体主义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制约性,主体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两类因素在社会生活中都是实际存在的,既不可简单否认,又不可把二者对立起来。
结构二重化原则的根据: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社会层面上,而且也存在于个人的思想意识之中。
②实践意识
a. 实践意识是指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知道如何“进行”的那些意识。特点是“只做不说”、日常性和惯例性。
实践意识不是本能无意识层面上的,它是一种意识,并且是有能力支配行为的意识;
b. 它不是形成了概念、判断和推理,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语意识”,而是介于无意识和话语意识之间的“只做不说的意识”。
③时空原则
a. 吉登斯的时空原则强调社会生活的条件性和历史性,即把各种社会行动和社会事件都放到特b. 定的社会条件的限制中去考察,放到历史的动态过程中去理解。
与时空原则直接联系的是“定位”和“区域化”两个概念。吉登斯主要是从个体心理活动同社会环境的关系来使用这两个概念,具有较强的交往心理学色彩。
(2)吉登斯的结构观点同传统结构论的区别
①吉登斯方法原则是一种多元论的方法原则,是试图超越主体论与客体论二元对立,从个体心理、社会行动、社会制度、实践场域和历史过程等多种维度的综合中,对社会生活开展一种总体性研究,这是一种总体性的结构化研究,主要关注点不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建构,而是以日常生活为主要研究领域和立足基础的本体性研究。
②传统结构论都是把社会结构简单化,是在静态中看待社会结构。而吉登斯是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成的不断展开和持续过程中动态地理解结构。
7. 简述哈贝马斯的认识批判模型。
【答案】(1)哈贝马斯的认识批判模型是建立在他的沟通合理性理论基础上的,哈贝马斯认为,韦伯的对行动类型的这种分类的狭隘性在于,它忽视了人类行动的互动或相互协调方面,忽视了具有言语和行动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孤立的行动主体的行动。即韦伯的行动模式中的行动者的合理性只是从单方面即行动者自身的手段、目的、价值与后果来考虑行动的合理性,而不顾及行动中的另一方。而典型的大量的社会行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从单方面的主观意义来评价行动的合理性,必然是狭隘的、不合理性的。
(2)哈贝马斯认为科学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人类利益的一个方面。哈贝马斯假定了三种包括人类所有理性领域的基本知识类型:
①经验-分析的科学(自然科学)是旨在理解物质世界规律的科学;
②历史_解释学的科学(精神科学)是致力于理解历史意义的科学;
③批判型科学是致力于揭示人类遭受压抑和统治的条件的科学。
(3)认识是批判的过程,认识批判理论可参见表来理解:
表 认识的有效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