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传媒经济学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简答论述题
1. 什么是替代效应? 什么是收入效应? 用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解释某些著名影视明星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答案】(1)替代效应使你受高工资的激励而用工作替代闲暇,因为工资水平提高时,闲暇相对于工资收入而言更贵些。即替代效应使你因工资提高而延长劳动时间,劳动供给曲线倾向于向右上方倾斜。
(2)当增加的工资使你更富裕、更能支付得起很多正常物品的消费时,你会倾向于增加闲暇,人甸天的时间总是24小时,闲暇时间的增加,意味着工作时间的减少。结果使劳动供给曲线倾向于向后弯曲。
(3)而对于高收入者而言,工资的收入效应可能会超过替代效应。假使你是位年收入过亿的电影明星,收入的富足使你对所有正常物品(包括闲暇)的需求增加。当你能支付得起除闲暇之外想要的任何商品和服务时,闲暇的效用便会特别高,工资上升时,你不但不会增加工作时间,反而会缩减工作时间,但你的收入仍比以前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明星的工作时间相对较少。
2. 什么是文化折扣? 结合实际谈谈传媒产业有哪些可以降低文化折扣的途径。
【答案】(1)文化折扣含义①这是指任何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于某种文化,因此对于那些生活在此种文化之中以及对此种文化比较熟悉的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对那些不熟悉此种文化的受众的吸引力则会大大降低。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这即是文化折扣。
它是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一般商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语言、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都可以导致文化折扣的产生。②简言之,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它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销往全球市场的媒介产品在价格上受文化折扣的支配。文化折扣随文化相关性的程度而变化。③文化折扣产生的原因。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 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儿的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
(2)降低文化折扣的方法
①吸纳不同文化背景的表演者。媒介产品中的明星无疑对消费者具有巨大的号召力。但明星
亦有地域性,与消费者文化背景一致的明星更具亲和力。
②国际联合生产。国际联合生产是分属不同国家的多个参与者共同参与一部电视节目或电影的开发与制作,它正变成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电视节目和电影生产模式。
③格式销售。格式销售是指成功节目观念的所有者将节目观念/节目设计理念出售给买方或授权买方使用。
3. 试举传媒业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是补偿性工资差别。
【答案】(1)补偿性工资差别
这是指“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而产生的工资差别”。生活中,会观察到人们会特别偏爱某项工作,这种偏爱并不是因为工资高,而是因为该工作可以给劳动者带来不是用货币度量的满足。
(2)举例
中央电视台汇聚了一批临时工,这些临时工又分为三种情况:①没有任何挂靠单位的临时打工者,这部分人的人数最多; ②有挂靠单位,而由央视采取发函借用的方式借到央视有关部门工作的员工; ③各个院校和各地方台来的实习生。
这些临时打工者和借调者在中央电视台的工资收入未必会高于自己在原单位的工资收入,那么是什么因素将这些人吸引过来呢? 解释之一便是补偿性工资差别。虽然到中央台打工的某些电视从业者工资收入比以前低,但以中央电视台记者的身份可以到全国各地采访,可以得到很多机会,建立起更广泛的人脉关系。
简单地讲,中央电视台在中国的独特地位让从地方(媒体)单位跳至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媒体从业者可以在工作中得到比在地方台更多的便利,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谋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些可以补偿相对低的工资,所以,即使他们从中央电视台拿到的工资并不比原先所在单位(通常为地方台)多,即使经常能听到他们抱怨央视不同聘用级别的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别大,也仍“阻”不住一拨又一拨地方媒体工作人员对央视的“偏好”。
4. 传媒经济学依托哪些学术平台和视角? 存在哪些研究路径? 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
【答案】根据应用学科强调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可以将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划分为三种:微观经济学视角、管理经济学视角、政治经济学视角。
(1)微观经济学视角
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完全竞争下的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Pareto )最优的。譬如,运用新古典的局部均衡论分析工具,可以研究传媒经济体系中的生产和消费关系,传媒产品的生产函数分析、成本分析、生产规模分析,以及市场上的价格形成过程和资源配置过程等内容。
(2)管理经济学视
管理经济学视角的传媒经济学研究,不仅深入传媒市场以及传媒企业内部,研究成本收益、价格等财务和金融问题,需求、供给和管理决策问题,传媒企业竞争战略问题,传媒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问题等,以增进传媒机构的利润最大化,而且关注传媒经济的本质,关注传媒产业的制
度安排,关注传媒经济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政策、决策及其他公共议题。
(3)政治经济学视角
政治经济学视角具有更多的意识形态属性,融合新闻传播、文化批判、政治经济等多学科理论,经济学成分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传播活动和制度的批判与修正。在某种意义上,传播政治经济学可以看成是微观经济学视角的媒介经济学的一个“校正器”。对传播制度和政府政策的相关研究也可以归属于政治经济学视角。
5. 从新闻的“语言多样化”到整个传媒业的“语法革命”,中国传媒业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轨迹? 试列举这一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并归纳事件背后的基本逻辑,剖析当前我国传媒业面临的深刻转型。
【答案】(1)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传媒业发展轨迹梳理
101981年前后,“新闻写作散文化”主张的提出:中国传媒从组织媒介向大众媒介的功能丰富与扩张。
②1991年前后,“周末版”大潮的兴起:中国传媒的传播模式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型。
301993年,“东方时空”的问世:开启了中国新闻媒介履行环境守望职能的“元功能”。
④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中国传媒业开始进人到得到官方许可的、按照产业逻辑发展的快行线。⑤2003年,“非典”传播与新闻频道开播: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制度重建的重任。
③“芙蓉姐姐”、“馒头血案”、“恶搞”的流行:微内容的崛起、多元力量与平权价值的建构正在引发一场传媒乃至社会的“语法革命”。
⑦2008年,“藏独事件”、“奥运火炬接力”、“地震大考”以及胡锦涛与网民在线聊天:新媒介的主流化进程呈现加速趋势。
过去近三十年的传媒改革与发展,迄今为止,只是一种要素增长型的发展。在媒介业的总体功能的改善上社会角色扮演的丰富性上,运行机制和传播资源配置方式上的市场化、产业化手段的引入方面起到了在稳定中求发展的效果。改变既往“舆论一律”的单极化倾向,建立多元和谐、彼此尊重、畅所欲言的舆论氛围就成为新的媒介“语法”规则。
(2)现阶段我国传媒业面临的深刻转型
①增量改革。过去近三十年的传媒改革与发展,迄今为止,只是一种要素增长型的发展。换言之,这种“增量改革”只是在过去“存量”现实基础上对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有限的调适。
这种调适虽然通过新增媒介的培育和发展,在媒介业的总体功能的改善上、在媒介业的社会角色扮演的丰富性上,在媒介运行机制和传播资源配置方式上的市场化、产业化手段的引入方面起到了在稳定中求发展的效果。
②语法革命。语法革命的社会依据和产业要求。
a. 社会发展目标从解决“吃饭”问题转变为解决“说话”问题,改变既往“舆论一律”的单极化倾向,建立多元和谐、彼此尊重、畅所欲言的舆论氛围就成为新的媒介“语法”规则应当致力于实现的情境和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