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心理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捆束假设
【答案】指一种心理学的立论前提,它把意识或行为看作是由多个元素累加起来,成为一束一捆,而元素之间毫无内在联系;恒定假设认为外界刺激与心理反应之间具有固定的一对一的关系。
二、简答题
2. 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答案】人们认为心理学学科属于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介乎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兼有两类科学的性质。因为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包括不同心理现象的脑机制,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此时,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但是,人是社会的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此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和个案法,它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如实验室探究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描述及分析原因、结果,探究心理现象产生的规律,从而为人类造福,在这个基础上,它具有实验科学的性质。因而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但也应看到心理学确实是一门还不够成熟的学科,但它正在走向成熟。
3. 如何理解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中的环境。
【答案】在动物和环境的交互关系中常常被心理学忽视的通常是环境,传统心理学中即使涉及环境或环境相关的概念,其含义也与生态心理学的不同。
(1)环境在主流心理学那里是一堆刺激的堆积,在研究的时候根据研究需要从中抽取某种刺激,有时如果不好抽取,就人为制造一种人工情境作为替代。
(2)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那里,环境是作为一种抽象的意义,是由文化、社会和道德以及宗教等组成的综合背景,而且这种背景对个体或抽象的人来说,就是作为一种意识到个体存在的对比物或凸显人的价值的背景或分析人的潜能发挥的因果推理手段。
(3)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环境(主要指社会文化)是作为一种本能的对立面,它压抑本能,从而成为导致焦虑的一个因素,环境在他那里,根本是忽视的。
(4)对环境的界定和理解是生态心理学花大力气来阐述的。吉布森在他长达300多页的代表作《视知觉的生态心理学》中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来阐述他对环境的重新界定。巴克关于环境的看法形成了行为背景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多元系统理论也是对环境系统研究的成果。奈瑟的环
境就是指认知发生的真实背景和日常生活。他们对环境概念的一些基本看法是一致的。
4. 格式塔心理学在方法论上有什么特色?
【答案】(1)格式塔心理学家主张采用直接观察法,而这种观察离不开直接经验,因而他们也并不否定内省法,只是反对人为的分析的内省法,认为这种人为分析有损于自然经验的完整。
(2)格式塔心理学家也采用控制一定条件而自然进行观察的现象论实验法,比如鲁宾的两可图形的研究。
(3)格式塔心理学不反对自然的机能的分析。机能的分析是指根据完整的单位来分析。从本质上来讲,格式塔心理学采用的方法是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要求对在特定的时间内主体所观察到的经验材料不加任何修饰,力求如实而详尽地进行描述。
5. 简评詹姆斯及其实用主义心理学。
【答案】(1)由于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适应了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他的著作和学说对美国心理学乃至世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詹姆斯继承了德国实验心理学的成果,又广泛吸纳了英法心理学家的思想,从而建立了自己的实用主义心理学体系;
(3)詹姆斯的把进化论思想和实用主义结合起来,强调意识的实用功能,引导美国心理学摆脱以元素分析为主要特征的德国实验心理学传统,转向对心理过程、活动和机能的研究,为机能心理学同时也为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詹姆斯的“意识流”学说对意识特征作了深刻的动态分析和描述;他的情绪说揭示了情绪与有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在本能、习惯、自我、记忆、意志、无意识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
6. 简述笛卡尔的心理学思想。
【答案】笛卡尔是经验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主要心理学思想如下:
(1)提出了反射和反射弧的观念
笛卡尔推测,动物和人的神经和肌肉的反应,都由感觉器官的刺激而引起,有着内导和外导的特殊机制。这就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2)主张心身交感论
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人兼有两种实体:人的身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人的心灵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在他看来,心灵和身体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又是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东西。
(3)对情绪的本质、种类和机制等问题做了专门的论述
他认为,情绪是人的内在经验。他指出,情绪不是心灵的主动状态和功能,必须由外部刺激物来激发。笛卡尔认为人有六种原始情绪:惊奇、爱悦、僧恶、欲望、欢乐和悲哀。
7. 评述生态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理论。
【答案】(1)巴克的行为背景理论:
行为背景是由行为和环境的持久模式组成的动态结构。它们的动态结构是集体的、有目的的行为与支持它们的环境的特性相结合的一个特性。这种更高秩序的模式是由行为背景中的参与者产生的,但它反过来又构成参与者们共同的行为。行为背景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行为背景是真实的;
②一个行为背景的成员—行为着的人和非人的成员—相互有着一种同形的关系,即行为和对象相互配合;
③在一个行为背景内部的成员关系比一个行为背景中的成员和另一个行为背景中的成员关系有更紧密的联系,且更相互依存;
④行为背景的人员的可替代性;
⑤背景活动的完成有赖于人员数量的特定最小值;
⑥行为背景是自动调节的、主动的系统。
通过“行为背景”的发现,巴克他们揭示了“超个体的”生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中心作用:个体都是在具有一定结构性和动态性的生态结构(即行为背景)中进行他们日常生活的。他们还发现了这种更高秩序的生态结构成为一些管理个体行为秩序的基础。
评价:行为背景的发现,使得巴克等人从儿童人格的研究过渡到对行为背景的研究。而促使他们转变的原因是,他们发现用传统的方法和概念不能很好地解释自然背景中发生的行为,为了实现这种转变,他们自己研发了两种生态学研究方法,从而使得巴克的整个学说既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又有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2)直接知觉理论和间接知觉理论
①间接知觉论
间接知觉理论的假设是由一个著名的镜片失真实验来证明的。当被试戴上歪曲世界景象的镜片一段时间之后,便能导致一定程度的恢复。这个实验验证了我们对世界的意识是间接的,知觉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之上的心理建构物。
②直接知觉理论
吉布森通过对飞行的实际情境中的知觉研究发现,飞行员的知觉是直接利用了来自地面和天空的信息。经过多年在真实生活条件下对知觉的研究后,吉布森用以下假设代替了间接知觉理论的假设:知觉是知觉者直接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获得的。这就是直接知觉的假设。
争论:关于知觉要不要依赖过去的经验经过内部推理过程的组织才能产生的问题,目前大多数人倾向认为知觉既有直接的性质又有间接的性质。直接知觉的实例如距离知觉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实例,而间接知觉的实例如双关图知觉。
(3)布朗芬布伦纳的多元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将环境和成员之间的嵌套关系的思想用一个层级化的多元系统谱表现了出来。这个系统谱有四层系统,从小到大分别是:
①微系统,这是人直接经验到的系统;
②中系统,两个或更多的微系统组成中系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