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轻工大学农村社会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农民负担?它包括哪些负担项目?

【答案】(1)农民负担的概念

农民负担是指农民以现金、实物、活劳动等形式向国家、集体和社会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农民负担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分配关系的产物,它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

(2)农民负担的项目

按照不同标准,农民负担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显性负担和隐性负担

a. 显性负担是法定的负担项目,也是农民可以直接计算的负担;

b. 隐性负担则是那些隐性的、不直接的、不确定的负担项目。

②合理负担和不合理负担

a. 合理负担是指农民根据国家规定,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负担项目;

b. 没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依据,巧立名目向农民收取的费用,则属于不合理负担。 ③合同内负担和合同外负担

a. 合同内负担是农民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向国家和集体组织承担的负担项目。 b. 合同外负担就是地方政府机构以各种理由向农民征收的负担项目,主要包括涉及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罚款、基金,以及因政府职能部门发放证、牌、照,有关部门发行有价证券、报刊、书籍等项目而收取的款项。

2.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是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首次联盟,为了弄清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而合作战斗,为革命的理论建设培育了一批骨干和后备队伍。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是农村社会学发展的首要问题,如果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性质不清楚或模棱两可,也就失去了方向,将一事无成。

3.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哪些发展?

【答案】优抚安置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农村特殊社会成员给予补偿和褒扬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维护国家和民族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以下一些发展:

(1)保障范围逐步扩大

1950年国家对革命军人、民兵民工、革命工作人员的牺牲、病故、伤亡抚恤做了规定;1980年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壮烈牺牲的,称为革命烈士;1985年首次将同犯罪作斗争而致伤亡的人列入抚恤对象。

(2)保障形式多样化

除了给予保障对象抚恤金、补助金,提供实物帮助外,一些村镇建立了拥军优属基地,将单纯的“安排生产”,转变为“扶持生产”,利用科技帮助优抚对象脱贫致富。

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爱心献功臣”行动等,特别是为农村革命烈属、革命伤残军人、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和在乡老复员军人解决各种困难,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

(3)优抚对象扩大、待遇不断提高

优待对象由义务兵家属扩大到在乡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和“三属”(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1993年起,部分地区开始实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即在国家抚恤辅助的基础上,通过増加地方財政补助,使抚恤补助标准随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一种经费增长机制。基本保证了农村优抚对象的生活,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

(4)优抚社会化有较大发展

优抚经费筹集方式从乡镇农民统筹过渡到县级社会统筹,实行群众优待社会统筹和建立拥军优属保障基金等途径,拓宽了优抚经费渠道。此外,广大群众还对优抚对象进行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4. 扶贫工作为什么要变输血型为造血型?

【答案】(1)输血型的扶贫工作主要是指救济型扶贫战略,它是一种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的冲击而缺乏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助的扶贫方式。

造血型的扶贫工作主要是指开发型扶贫战略,它是一种以鼓励贫困者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贫困者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扶贫方式。

(2)扶贫工作之所以要变输血型为造血型,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一是救济型战略满足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二是开发型扶贫战略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来说:

①扶贫的本质是追求社会公平,而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正是改革调整的关键。改革开放后,随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号召的提出,发展效率取代社会公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首要考虑因素,而此时农村扶贫工作仍以救济型扶贫为主。在倡导效率的社会,不靠自身努力而仅靠救济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并且此时的救济形势已经由以单纯的无偿救济为主转向部分地实行有偿救济,随着我国政府首次明确提出扶贫的战略目标,开始在救济型扶贫以外寻求更主动的扶贫方式,救济型扶贫战略也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②造血型的扶贫战略具有显著的优势,它主要针对的是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却由于各种客观条件无法脱贫的贫困者,中心就是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自我发展的条件,并以此作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它能够帮助贫困者获得摆脱贫困的能力和知识技能,更符合整个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二、论述题

5. 结合村民自治目前遇到的问题,谈谈如何促进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答案】(1)加强村民自治的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

村级制度建设是一个综合体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搞好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根本。重点是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制度,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村民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村务活动要照章办事,推进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

(2)推进村民自治的组织结构建设

基层自治组织的完善健全,是村民民主自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农村基层组织主要包括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级经济合作社、妇代会、团支部、民兵连、各类企业等。农村基层组织之间应该职责分明,通过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网络状体系。村社区本身是一个功能有机体,其正常运作需要不同的组织满足不同的功能。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发展完善法律规定建立的党支部、村委会、妇、团等正式组织,使这些组织避免官僚化,能真正团结基层群众,反映基层群众需要,也应发展各种类型的群众性、中介性非正式组织。

(3)明确乡政与村治的权责

乡政管理和村民自治的交叉压力,表现出的便是村民委员会政务和村务的双重任务和相互冲突。政务是政府下派的任务,是乡镇基层政权完成上级政府的各项任务,而村务是社区自身的事务,是涉及本村村民利益的村民自治内容。村民委员会实际上扮演着办理政府事务和村民事务的双重角色,具有延伸国家行政权力和行使村民自治权利的双重功能。村委会运作的两重逻辑就是“单结构双功能”,具体生活是行政权和自治权,政务和村务的相互博弈。乡政村治也使乡镇一级政权单位处于社会结构的两难处境中。乡镇上级仍然沿用由上到下的行政强制和行政推动手段,而这种行政命令到了乡镇一层便无法深入基层农村。《村组法》规定了乡镇和村社区的关系是协商的关系,使乡镇工作处于两头受气的被动局面,使乡镇管理而临应该管的难以落实下去的尴尬处境。

村民自治能否良好实现,在于乡政管理和村民自治的权限之间究竟应如何划分。乡政和自治权力的划分,应该制度化地明确规定政务和村务的范围界限,形成法人对法人的契约性关系,这是促成乡政管理和村民自治有机连接的关键。

6. 近代以来,我国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哪些变化?

【答案】近代以来,我国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近代农村政治权力结构转型

清末新政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制度层面转型的发轫期,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起点。民国时期,基层政权在设置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县级政府设置了一些新的部门,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向农村设置政府派出机构——区级机构,其所辖范围比县小,比乡(镇)大。区级机构的设置表明基层政权的下移倾向。二是强化乡村组织的行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