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开封市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七朝古都”,探讨了开封城市发育成长的地理环境和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旨在为开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开封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发生发展是地理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开封位于豫东平原,历史上这一地区气候温端湿润,森林草原密布,河湖众多,主要河流有黄河、济水及淮河北岸的一级支流颖水和二级支流汴水,城市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区域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但在隋唐以前区经济联系松散,表现为一个自然地貌单元,使开封的发展缺乏坚实的经济后盾,虽然战果魏开封繁华一时,形成黄河中下游出入“大贾小商”的商业中心,但其繁荣是政治原因促成的,并非是代表区域经济中心基础上的繁荣,所以当失掉政治中心和水上枢纽职能后,城市迅速衰退,隋唐至北宋时期是开封经济区形成发展成熟期,农业生产稳定增长,随着通济渠的开凿,形成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运交通网,开封逐渐成为全国物资集散中心,城市经济迅速繁荣,北宋以后,区域农业生产处于缓慢或停滞发展状态,水运条件全部丧失,开封将为河南省经济、政治、交通中心,城市发展受到抑制,处于衰落状态。 开封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战国大梁两重城发展时期。二是唐至北宋城市大幅度拓展时期,由唐代的两重城变为后周、北宋的三重城,空间结构形态变化以宫城为中心向四面外拓,表现为外城不断扩大、里城和宫城基本不变的特点,后周拓展后的外城将唐代外城全部围在中部,北宋外城四面外拓后又将后周外城包在内部,开封在这一时期达到最大规模。后周、北宋里城是在唐代外城基础上建的,宫城则是唐代里城基础上建的,位置没变,只是北宋宫城向东北方向稍作扩展,从城垣的不断扩大可以看出城市规模是迅速扩大的。三是金志清代小幅度变化、规模减小时期。城市由金代三重城变为元明清的两重城,这一时期空间结构形态变化是在北宋开封里城基础上进行的,金代开封外城虽依北宋外城,但城市规模明显减小,至元代北宋外城彻底毁坏,规模比金代减小。明清开封外城虽然比金、元代外城有所扩大,也只是在北宋里城基础上进行小幅度的南北外拓而形成的,规模远不如北宋称,同时这一时期的里城位置变化较大,明代落在北宋宫城位置上,清代向西北移动,规模减小,可以说金至清代开封城市结构形态变化的特点是:里、外城小幅度的变化。城市规模逐渐减小,四是金代开封城区向南拓展时期。 历史时期开封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发展具有城市空间位置稳定不变、街道格局基本不变和主要商业区位置变化不大、规模不断减小的特点。从战国大梁开始,城市空间结构的坐标已固定,城市多次在前代经营的基础上重建或扩建,城市格局也基本未变,形成城叠城的特色,北宋开封宫城前的南北大街,清代称老府门大街,近代称为中山路,北门大街至土街基本沿袭了北宋土市子往北的马行街,北宋时州桥南的横街一直是开封主要的横街,宫城前的横街也变化不大,总之,开封城主要街道格局沿用的仍是北宋格局,主要商业区位于北宋南北御街以东区域,范围不断减小,其中相国寺一直是商业中心。 现代开封城是在近代城区基础上,以明清开封为依托向东、南、西三面继续拓展而形成的,按其用地不同分为旧城区、东区、铁南区、西区、以及杏花营小区、边村小区等区域,为减少对旧城的人口和用地压力,保护并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应脱离旧城区,建设为一个中心、三个亚中心的多中心集团式布局模式。 旧城区是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体现去,也是开封古城特色集中地,具有城市格局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古城传统风貌浓郁三大特色。继承和发展古城特色是旧城区规划建设的目标,对此作者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