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轴心式编码
【答案】轴心式编码是从一组初步的主题或初步的概念开始。在这种方式中,研究者更为注重的是主题,而不是资料,即研究者的头脑中带着基本的或初步的编码主题去看待资料,阅读资料。在这样做的过程中,研究者也会产生出新的观点、思想,或添加新的编码,并在分析过程中不断将各种观点、主题组织起来,同时识别作为轴心的关键概念。
轴心式编码的作用有:①着重于发现和建立类别之间的各种联系,包括因果关系、时间关系、语义关系等。在轴心式编码过程中,研究者思考原因和结果、阶段和过程,并寻找将它们聚合在一起的类别或概念。②刺激对概念与主题间联系的思考,同时它也提出新的问题。它既可以提示放弃某些主题或是更深入地探讨另一些主题。③加强证据与概念间的连接。通过多种不同的例子作为经验证据,使得主题与经验资料间的连接得到加强。
2. 连续接近法
【答案】连续接近法是指这样一种方法,它小断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时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到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的结果。
3. 户内抽样
【答案】户内抽样,即从所抽中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以构成访谈对象的样本。户内抽样可以采取两种方法:Kish 选择法和生日法。
4. 经典实验设计
【答案】经典实验设计又称古典实验设计,或双组前后测模式,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为标准的实验设计。其包含了实验设计的全部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实验刺激)、因变量,以及随机指派。
经典实验设计的实施步骤如下:
(1)随机指派实验对象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2)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一次测量,即前测;
(3)对实验组给予实验刺激,但不对控制组实施这种刺激;
(4)对两个组的对象同时进行第二次测量,即后测;
(5)比较和分析两个组前后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别,得出实验刺激的影响。
实验刺激的影响=实验组的差分-控制组的差分
=(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
如果实验组差分(的绝对值)比控制组差分(的绝对值)大,则说明实验刺激对因变量有影
响; 如果实验组差分与控制组差分相等,则实验刺激的影响为零,即自变量对因变量不起任何作用; 如果实验组差分比控制组差分小,说明实验刺激对因变量的影响是负向的。
5. 问题的重要性
【答案】问题的重要性,即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即一项研究问题所具有的用途或用处。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来说,研究的意义或价值会有大有小。而这种意义或价值既可以是理论方面的,也可以是实践方面的,或者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兼而有之的。
6. 民意调查
【答案】民意调查又称舆论调查,是指对社会中民众的意见、态度、意识等主观意向进行的调查。最典型的民意调查是美国的总统选举民意测验。
此外,像各种民意测验机构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的民意调查,以及各种大众传播机构对其读者和听众、观众进行的调查等等,都属于这一类调查。
7. 整群抽样
【答案】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的样本。它的抽样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不仅可以简化抽样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降低收集资料的费用,同时还能相对地扩大抽样的应用范围。
但是,应该看到,整群抽样所具有的简便易行、节省费用的优点,是以其样本的分布面不广、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相对较差等缺点为代价的。由于整群抽样所得样本中的个体相对集中,而涉及的面相对缩小,故在许多情况下会导致样本的代表性不足,使得结果的偏差较大。
8. 命题
【答案】命题是指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命题具有不同的类型,包括公理、定律、假设、经验概括等。在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是假设。
二、思考与实践
9. 文献研究方式区别于其他几种研究方式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案】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其他几种研究方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一它们都要接触研究对象,都要收集和使用直接从社会成员那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而文献研究方式则与它们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它的不介入性和无反应性,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而是去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图片、以及其他信息形式存在的第二手资料一一文献资料。
10.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社会研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答案】社会研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五个方面:
(1)人的特殊性
①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感情、有动机、对社会研究的活动有反应的研究对象。他们有自我意识,也有主观意志。因此,他们可能会不与研究者合作,他们也可以为了个人的利益或其他原因而采取出人意料的行为。也正因为人的这种特殊性,使得社会研究中对各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就常常达不到自然科学中所能达到的那样高的准确程度。
②管理学中的“霍桑效应”就是人的这种主观意识的最好说明。
(2)研究的干扰性
①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有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无论是采取观察的方法,还是采取调查的方法、实验的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种干扰和影响。
②假设我们希望研究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在家庭中的生活内容及其方式。当我们采用观察的方法进行这项研究时(即当我们的观察员进入到所观察的居民家庭时),这些普通居民家庭的实际的闲暇生活方式肯定会被观察者的出现和参与所干扰。观察员所“看到”的,实际上是受到观察者出现的影响后的状况。如果当时没有观察者的出现,实际状况可能会是另一种样子。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①研究对象的复杂化,使得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不同行为既会受到个人特定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会受到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他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社会研究者通常比自然科学研究者要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变量,他们往往也更难分清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②例如集群行为的出现,既可能与当时人们的个人生理、心理因素有关,还可能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场所、个人的社会关系情况等有关,因此导致集群行为出现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
①社会研究除了会受到与自然科学研究相同的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外,有时还会受到伦理的、政治的因素的限制。社会研究的困难还体现在要对这些变量进行研究时,所受到的各种社会因素的限制也比较多。社会研究者必须十分谨慎地在自己的研究与人们的尊严、权利、利益之间,在自己的研究与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规范之间,划开明确的界限。
②例如社会研究者不能为了探讨“家长的放任自流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而要求家长们不去管教自己的孩子; 他也不能采取让夫妇离婚的方式,来研究单亲家庭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①社会学家本人也是他所研究的对象的一部分。因此,社会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像自然科学家那样保持一种客观的、超然的态度,就要困难得多。所研究对象的状况、处境、经历,以及行为、态度、价值取向,常常在社会研究者的心中产生某种“共鸣”或“印象”。而研究者主观上的这种情感体验,往往又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他对资料的反应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
②例如对性工作者从业原因的研究中,研究者很可能由于对性工作者的不认同感而在研究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