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方法论

【答案】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是指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在社会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同时也是相互对立的方法论倾向:①实证主义方法论; ②人文主义方法论。

2. 准则效度

【答案】准则效度又称实用效度或经验效度,它是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将原有的一种测量方式或指标作为准则进行比较所得到的效度。如果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与原有的作为准则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相同的效果,那么,其效度系数就高,说明这种新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具有准则效度。

3. 研究方式

【答案】研究方式是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社会研究的具体方式通常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①调查研究; ②实验研究; ③实地研究; ④文献研究。其中,每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构成一项具体社会研究区别于其他社会研究的明显特征。同时,每一种方式可以独立地走完一项具体社会研究的全部过程。

4. 定序测量

【答案】定序测量又称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定序测量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可以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定序测量不仅能够像定类测量一样,将不同的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而且还能反映事物或现象在高低、大小、先后、强弱等序列上的差异。它的数学特征是大于或小于(>或者<),它比定类测量的数学特征高一个层次。定序测量所得到的信息比定类测量所得到的更多。同时,定序测量除了具备定类测量的对称性(即区分同类与不同类)以外,还具备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是指甲对乙具有某种关系时,并不等于乙对甲也具有这种关系。

5. 开放式问题

【答案】开放式问题是那种只提出问题,但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由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填答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只提问题不给答案。开放式问题的主要优点,是允许回答者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所得资料丰富生动。其缺点是资料难以编码和统计分析,对回答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有一定要求,填答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还可能产生一些无用的资料。

6. 资料审核

【答案】资料的审核是资料处理的第一步工作。它是指研究者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主要是问卷)进行初步的审阅,校正错填、误填的答案,剔出乱填、空白和严重缺答的废卷。其目的是使得原始资料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从而为后续资料整理录入与统计分析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资料的审核工作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检查出问卷资料中的问题;

(2)重新向被调查者核实。

7. 封闭式问题

【答案】封闭式问题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答案,要求回答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封闭式问题的主要优点是填答方便,省时省力; 资料易于作统计分析。其缺点是资料失去了自发性和表现力,回答中的一些偏误也不易发现。

8. pps 抽样

【答案】社会研究中有一种常用的不等概率抽样方法,称为“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简称PPS 抽样。

二、思考与实践

9. 某市有300所小学,共240000名学生。这些小学分布在全市5个行政区中。其中重点小学有30所,一般小学有240所,较差的小学有30所。现要从全市小学生中抽取1200名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市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请设计一种抽样方案。

【答案】可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分别从重点小学、一般小学和较差小学中抽取若干所。

(2)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分别从所抽取的若干所学校中抽取若干名学生。

(3)将所抽取的若干名学生合起来够成全体学生的样本。

10.利用老师提供的调查数据,撰写一篇描述性报告。

【答案】(1)描述性报告着重于对所研究现象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这种措述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对研究资料和结果的详细描述,向读者展示某一现象的基本状况、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对于那些以弄清现状、找出特点为目的的描述性研究来说,这种报告是其表达结果的最适当的形式。

从撰写要求来看,描述性报告首先强调内容的广泛和详细,要求尽可能面面俱到。同时,它还十分看重描述的清晰性和全面性,力图给人以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2)依据以上原则,对老师提供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报告的撰写。

11.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在实地研究中,哪种观察更为常见?

【答案】(1)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之间的差别。

①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它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参与观察法的研究者通常不是从对研究主题的先验印象和一整套测量工具开始,而是经常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形成他们的概括和方法论,他们依靠的是研究对象对其“文化”的阐释。研究者开始是带着问题到实地去,寻求资料和“理论性的解答”。

②局外观察又称为非参与观察,即观察者处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最理想的局外观察是观察者隐蔽起来观察,使被观察者一点也意识不到有研究者在场正在观察他们。

(2)在实地研究中,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都比较常见,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场景研究。

12.定性资料分析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 简要说明每一种方法的主要操作技术。

【答案】定性资料分析的常用方法及其操作技术如下:

(1)连续接近法

连续接近法是指这样一种方法,它不断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时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到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的结果。

具体操作如下:

①研究者从所研究的问题和一种概念与假设的框架出发,通过阅读和探查资料,寻找各种证据,并分析概念与资料中所发现的证据之间的适合性,以及概念对资料中的特性的揭示程度。

②通过对经验证据进行抽象来创造新的概念,或者修正原来的概念以使它们更好的与证据相适合。

③从资料中收集另外的证据,来对第一阶段中所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

研究者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而在每一阶段,证据与理论之间也不断地进行着相互塑造。这种过程就被称做“连续接近”,经过连续地、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的概念和模型会更加准确。

(2)举例说明法

举例说明法即是用经验证据来说明某种理论。这是定性资料分析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根据这一方法,研究者将理论应用于某种事件或背景中,或者根据先前存在的理论来组织资料。这种先前存在的理论提供了一只“空盒子”,研究者在资料中将那些可以作为证据的内容集中起来,去填满这只空盒子。

举例说明法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

①主要表明理论模型是如何说明或解释了某种特定的个案或特定的现象。研究者所列举的主要是一个个案或一种现象的证据。

②对一种理论模型的“平行说明”,即研究者平行列举多个不同的个案。

(3)比较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