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基本概念
1. 理论
【答案】理论是指以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出来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理论具有三方面特征:
(1)理论源于经验;
(2)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
(3)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做出解释。
社会研究中的理论通常是指“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这些假设或命题可能属于同一层次,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多数的理论,往往具有两层以上的假设或命题。较低层次的假设或命题可以由较高层次的假设或命题演绎或推论而来,而这种推论所依据的则是逻辑法则。
2. 双盲实验
【答案】双盲实验是指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来说都是未知的。即究竟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被给予了实验刺激,参与实验的双方(指实验对象和实验人员)都不知道,实验刺激是由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以外的第三者任意分派和给定的。双盲实验的作用如下:排除研究者的“期望”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解释的影响,使研究人员进一步从其他一些变量中得出新的实验结果。
3. 定类测量
【答案】定类测量又称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它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定类测量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即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
定类测量的数学特征主要是等于与不等于(或者属于与不属于)。由于定类测量实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因而必须注意所分的类别既要具有穷尽性,又要具有互斥性,即所分的类别既要相互排斥,互不交叉重叠,又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包罗无遗。
4. 研究命题
【答案】研究问题即研究命题,是指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它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问题”或“现象”既有些相似,又有所不
,的确常常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某种社会问题,这是它同。社会研究中的许多“问题”
们有些相近的原因; 但社会研究的问题通常比社会世界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为具体,史为集中,也更为明确,这是它们之间有所小同的地方。
5. 内容分析
【答案】内容分析是20世纪才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文献研究方法,是指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的一种研究技术。研究者所分析的只是这些外在的、表面的内容,而不是内容的深层解释。“进行客观的、系统的”描述,意味着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决定的计划,采取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而“定量的”描述则说明内容分析方法的基本性质。它意味着,在内容分析中,其基本目标通常是决定内容中某一项目的频数,或者决定某一类别在整个内容中所占的比例等等。
6. 信度
【答案】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指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即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信度分为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折半信度三种基本类型。
7. 连续接近法
【答案】连续接近法是指这样一种方法,它小断反复和循环的步骤,使得研究者从开始时一个比较含糊的观念以及杂乱、具体的资料细节,到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综合分析的结果。
8. 解释性报告
【答案】解释性报告的主要目的是要用研究所得资料来解释和说明某类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说明不同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类报告中虽然也有一些对现象的描述,但这种描述仅仅是为了解释和说明而作必要的描述。
从撰写要求来看,解释性报告强调内容的集中与深入,看重解释的理论性和针对性,力图给人以合理的和深刻的说明。
二、思考与实践
9. 利用老师提供的调查数据,撰写一篇描述性报告。
【答案】(1)描述性报告着重于对所研究现象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这种措述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对研究资料和结果的详细描述,向读者展示某一现象的基本状况、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对于那些以弄清现状、找出特点为目的的描述性研究来说,这种报告是其表达结果的最适当的形式。
从撰写要求来看,描述性报告首先强调内容的广泛和详细,要求尽可能面面俱到。同时,它还十分看重描述的清晰性和全面性,力图给人以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2)依据以上原则,对老师提供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报告的撰写。
10.选择一个恰当的研究课题,对于整个社会研究工作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案】选择研究问题对于做好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项具体的社会
研究开始于对研究问题的选择。“选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这一说法正确地解释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很好地体现出提出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的看法虽然主要针对自然科学研究,实际上对于社会研究也同样适用。
11.利用老师提供的数据,对其进行数据清理工作。
【答案】在数据资料的录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的差错。因而在开始进行计算机统计分析之前,应仔细地进行数据清理工作。
数据清理工作是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进行的,通常有下列几种方法:
(1)有效范围清理
对于问卷中的任何一个变量来说,它的有效的编码值往往都有某种范围,而当数据中的数字超出了这一范围时,可以肯定这个数字一定是错误的。要检查出所有不符合要求的编码值,我们只需在计算机上,用SPSS 软件(或其他软件)执行一条统计各变量频数分布(frequency )的命令。
(2)逻辑一致性清理
逻辑一致性清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查找数据中所存在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依据问卷中的问题相互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来检查前后数据之间的合理性。要查找和清理有上述错误的个案,需要在SPSS 软件中执行条件选择命令(IF 。逻辑一致性清理还可以采取SPSS 中构成新变量的命令(即compute 命令)来进行。
(3)数据质量抽查
尽管采取了上述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清理,但仍会有一些错误的数据无法查出来。人们往往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样本的全部个案中,抽取一部分个案,进行这种形式的校对工作。用这一部分个案校对的结果,来估计和评价全部数据的质量。
(具体例子略)
12.在抽样调查中确定样本容量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社会研究中样本规模的确定主要受到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总体的规模
一般来说,总体越大时,则样本也要越大,这样才能保证一定的精确度。但是当总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样本规模的增加与它并不保持同等的增长速度。当总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样本规模的改变量是很小的。
(2)推断的把握性与精确性
在社会研究中,我们用置信度与置信区间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样本规模与抽样的可靠性及精确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置信度越高,即推论的把握性越大,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