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47中国史综合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柜坊

【答案】柜坊是指唐代出现的专门经营货币和贵重物品保管业务的店铺。跟现在的银行要付给存款人利息不同,而柜坊则不仅不付息,存放者还要向柜坊缴纳租金。但柜坊的存在使得原来长安的生意人不必携带大量的铜钱,方便了远方客商的贸易活动。它是由邸店衍生出来的,在唐玄宗开元初年已出现。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早几百年。在唐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柜坊便在一些大城市兴起,其经营业务即代替客人保管钱物,向客人征收一定钱物的柜租,客人可以凭书帖或信物支付钱物的机构。此机构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 张骞通西域

【答案】张骞通西域是指汉武帝时期对西域诸国所采取的大规模外交行动。其中张骞共出使西域两次。第一次出使时间时是武帝建元三年,其目的是要联合大月氏。第二次时间是元狩四年目的是要联合乌孙。但由于当时匈奴在西域势力很大,大月氏、乌孙不想再回原地,所以张骞原定的目的未能达到。但是,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建立了和西域各国的联系也加强了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3. 神策军

【答案】神策军是指唐朝后期的北衙禁军。神策军原为西北的戍边军队,唐玄宗时哥舒翰击败吐蕃,在天宝十三载0754年)置神策军于挑州(治今甘肃临潭)磨环川,以成如谬为军使,统兵戍边,防遏吐蕃。“神策”为地名,系军事据点。其后神策军进入京师并成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军,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唐朝维持统治的最重要的军事支柱。

4. 三长制

【答案】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确立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太和十年(486年),北魏政府下令实行三长制以代替宗主都护制。主要内容:每五家为邻,设一邻长; 五邻为里,设一里长; 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田地,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护治安。此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

5. 独尊儒术

【答案】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及统一全国思想而采取的措施。汉武帝元

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采纳董仲舒建议,以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更化善治,德刑并用,一统纪而明法度,使民知所从; 此外,汉武帝又大量提拔儒生充当中央和地方官吏,不治儒学之博士皆被罢免,因此自宰相至地方官几乎全由士人充任; 汉武帝又设五经博士,专授儒家经典,同时又设太学、办学校、察举孝廉,使儒家理论渗透到各阶层领域,成为国家政策及管治的理论根据。

6. 胡蓝之狱

【答案】胡蓝之狱是指明初胡惟庸案与蓝玉案的合称。明太祖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将丞相胡惟庸处死。十年后,他又颁布《昭示奸党录》,受此案牵连者达三万余人。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凉国公因谋反罪被诛杀,朱元璋颁布《逆臣录》,连坐者一万余人。明太祖朱元谭借此两案大开杀戒,在三年期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对明代的政治造成重大影响。

7. 乾嘉学派

【答案】乾嘉学派是指清代的一个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着称的学术流派。乾嘉学派,又称汉学、朴学、考据学派,因该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顶盛,故得名。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其代表人物。其中有吴、皖二派之分:吴派创自惠周惕,成于惠栋;皖派创自江永,成于戴震。乾嘉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他们以古音学为主要研宄对象,通过古字古音以明古训;明古训然后明经,为其共同的学术主张。这一学派首重音韵、文字、训诂之学,扩及史籍、诸子的校勘、辑佚、辨伪,留意金石、地理、天文、历法、数学、典章制度的考宄。在诸经的校订疏解中,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亦有较大贡献。这一学派的形成,正是清初学者对宋明理学进行批判和总结的必然结果。清初之学,以博大为其特色。乾嘉汉学,则以专精而扬其帜。乾嘉学派诸学者平实、严谨的学风以及精湛的业绩,是值得肯定的。

8. 二帝四王之乱

【答案】二帝四王之乱是指唐德宗建中三年十一月至贞元二年四月,李希烈、朱韬、田悦、王武後、李纳、朱低等发动的叛乱。藩镇之乱平息后,为分散成德镇的势力,唐德宗以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後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棣二州隶朱滔,令朱还范阳镇。朱滔、王武後因封赏不合己意,怨恨朝廷,魏博节度使田悦乘机派人以燕、赵、魏相依相存之势游说朱滔、王武後,于是形成三镇连兵反唐,推朱滔为盟主,又联络淄青镇李纳。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後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接受朱滔等的劝进,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其后建中四年十一月,朱韬之兄朱低在长安称帝,国号秦,史称“二帝四王”。贞元元年朱滔病死,贞元二年李希烈被部将毒死,二帝四王之乱平

息。

二、论述题

9. 试分析把水之战前后南北政权的特点及其变化。

【答案】十六国时期的历史,以淝水之战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淝水之战前,十六国的历史处于前半期,南北政权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①淝水之战前,南方东晋政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门阀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东晋政权的建立和稳固,是在南北大族的支持下实现的,因此士族门阀在东晋政权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王导、王敦兄弟,因拥立有功得以掌握机要,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东晋门阀政治发展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a. 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东晋一朝,始终是琅琊王氏、颖川庚氏、憔国恒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士族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被架空。实际上形成了皇帝与大族共同执掌政权的局面。

b. 经济上,东晋门阀士族的特权也大为发展,超过西晋时的水平。士族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他们利用政治上的保护,兼并土地,封山占泽,还拥有大量的荫佃客。

c. 士族内部及士族与寒门之间的等级差别进一步加大,界限更加森严。士族在交友、婚宦等方面都同寒门区别开来,并重视家谱编纂和礼法门风,以防止清浊混流,维护自己的特殊地位。门阀势力的扩张,导致了皇权同士族的矛盾,个别士族的专权,也导致了其他大族的不满。东晋初年,曾发生两次规模较大的内乱,即“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两次叛乱虽然都被镇压,但充分说明了士族门阀势力的强大,中央获得胜利也是依靠其他士族的力量。从整体来看,东晋皇室一直难以摆脱门阀的控制,皇权同门阀的斗争以及门阀内部的斗争,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②淝水之战前北方政权的特点更为复杂。北方不但政权并立,更迭形势复杂,并且由于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

a. 北方政权众多,有的并立,有的前后相继。把水之战前,有汉、前赵、后赵、冉魏、前凉、前燕、前秦等众多政权。各并立政权互相攻伐,北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换。

b. 北方的政权除冉魏、前凉外,多为少数民族政权,实行的是少数民族贵族和汉族上层分子的联合统治。各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各种势力对它们的态度完全视其军事力量的消长而定,强则依附,弱则叛离。各政权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

c. 北方各政权大多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为了维持本民族在国家政权中的优势,多采取重胡轻汉的政策。各少数民族政权大都采取过杀戮汉族官吏、百姓的措施,即使胡汉联合、部分汉化后,也没有完全放弃对汉人的防范。这在政权职能分配、权力分配上都有所体现。民族矛盾在北方各政权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形势更加复杂。

(2)淝水之战后,十六国的历史进入后半时期,南北政权也体现出了与前期不同的特点。 ①钥巴水之战后,东晋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出现了门阀制度哀落和中央集权的趋势。 a. 南朝时门阀士族虽仍是一个特权阶层,但己处于衰落状态。士族作为特权阶层,十分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