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47中国史综合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徽率与祖率

【答案】刘徽在其著作《九章算术·圆田术》注中,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他首先从圆内接六边形开始割圆,每次边数倍增,算到192边形的面积,得到π=157/50=3.14,又算到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π=3927/1250=3.1416,称为“徽率”。南北朝时祖冲之算出的圆周率的近似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提出圆周率的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祖冲之首创上下限的提法,将圆周率规定在这个界限间。并且他的圆周率精确值在当时世界遥遥领先,直到1000年后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超过他。所以,国际上曾提议将“圆周率”定名为“祖率”。

2. 《唐律疏议》

【答案】《唐律疏议》是中国唐代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唐律是直接从隋代《开皇律》发展而来的。唐律从高祖时开始制订,到唐太宗时修订完成。唐高宗永徽年间,又对律文加以解释释文称为“疏”,具有和“律”同等的效力。二者合编,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唐律》分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篇,共502条。刑名有答、杖、流、死五种。在量刑定罪上,唐律比隋律又有所减轻。《唐律》不仅为宋、明、清各代法典的编纂提供了范本,而且对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的法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 察举制

【答案】察举制是指汉代选官制度之一。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冬,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由此正式确立。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除孝廉一科为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取士,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这些被察举到中央的人员,一般都在郎署供职,由郎官再逐渐升迁。

4. 算赋口赋

【答案】算赋口赋是秦汉时期政府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国家按丁、口索取的一种财政收入,按照纳税者的年龄不同,口赋可分为口钱和算赋。口钱是向儿童征收的人头税,汉初规定7~14岁儿童,不论男女,每口每年交20钱。算赋是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15~56岁的

成人,不论男女,每人每年向国家交纳120钱,称为一算。商人和奴婢加倍。汉惠帝时规定女子年15岁以上到30岁尚未出嫁者,要分五等加征,每等加一算。算赋的主要用途是支付库兵车马的支出,是汉代军费开支的重要来源。

5. 裴李岗文化

【答案】裴李岗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年代距今9000~7000年,与后来的仰韶文化关系密切。此文化的石器以磨制为主,石磨盘和石磨棒最具特征,总体比较精致。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套出现。而当地文明亦是现时中国己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其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似有一定布局。当地人己经懂得畜牧和耕种。农业占有主要地位,主要农作物是粟。

6. 《伤寒杂病论》

【答案】《伤寒杂病论》是指东汉医圣张仲景撰写的中医书著作。也是中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晋人王叔和析为《伤寒论》和《金医要略》二书。《伤寒论》对伤寒诸症分析病理,提出疗法,确定药方。《金医要略》一书,则是杂病的病症、病方的汇集。《伤寒杂病论》从辨症、拟方、用药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一整套辨证治疗的医疗原则,同时,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内容丰富,理、法、方、药连贯紧凑,理论联系实际,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医著。其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标志着我国中医理论走向成熟。

7. 剃发令

【答案】剃发令是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强迫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剌满族发型的政策。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后,即宣布京城内外军民人等尽行剃发以示归顺,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被迫停止。次年,清兵进入南京,弘光政权灭亡,清廷于六月再次颁布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以十日为限,各省地方在接到命令后为限,所有文武官民都要剌发,衣冠服饰也要遵从清制,违抗者杀无赦。由于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汉族的民族意识,方便统治,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遭致清廷的严厉处罚和血腥镇压从而加剧了清初的民族矛盾。

8. 户调制

【答案】户调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按户征收赋税的制度。始于东汉末年,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充、豫两州征收户调,征收物为绵、绢,建安九年(204年),正式颁布户调令,规定每户征收绢2匹、绵2斤,这是历史上首次颁布的户调制度,户调的实行,取代了汉朝以来的算赋和口赋,从此与田租一起成为国家的正式赋税。太康元年(280年),西晋制定户调式,西晋灭亡后,东晋南北朝仍有实行,至太和九年(485年)均田制实施后,户调制被废止。

二、论述题

9.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效果进行比较。

【答案】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仨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提出了实行改革的十方面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以此来缓和社会矛盾,史称“庆历新政”。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富国、强兵、培养和选拔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北宋中期的这两次改革变法,在原因、内容及效果等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同时又存在着不同之处。

(1)从原因方面看:

①“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共同的原因主要有:a. 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进入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更加严重。官僚队伍膨胀,不仅办事效率低,而且增加了政府的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北宋时期军队虽多,但战斗力极弱,在对外战争中仍处于被动的局面,同时,军队人数的增加也加重了军费开支。冗官、冗兵造成了冗费。因此,从宋太宗后期开始露出端倪的积贫、积弱现象,这时已经正式形成并逐渐加深。b. 农民和士兵起义不断发生。随着吏治的腐败和封建剥削的加重,到庆历年间,以农民和士兵为主体的起义不断发生,而且从以前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力量较为强大的腹心地区,这时北宋政府的武装力量已穷于应付。其中影响较大的起义有:王伦起义、张海,郭藐山起义、湖南贵阳监瑶民起义、贝州王则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却给北宋政府以沉重的打击。

②不同的原因在于:“庆历新政”时北宋面临着严重的边患危机,主要是西夏不断发动对北宋的战争,其中多数战役都是以北宋的失败而告终。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北宋政府接受范仲淹的主张,对西夏实行清野固守政策,以对付西夏,守卫边境。而到了王安石变法时,北宋与辽、西夏暂时处于一种和平相处的状态,边境相对比较稳定。

(2)从内容方面看:

①“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在内容上都涉及了有关发展农业、军队建设、人才的选拔等方面。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缓和社会矛盾;而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土地兼并,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

②具体表现为:“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有,根据官员的政绩决定提拔或罢免;裁减官员的数量;改革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官员;均分职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加强武备;减轻人民的徭役;厚恩泽以及取信于民等十个方面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包括财政经济方面、军政方面、教育和科举方面。财政经济方面又包括:a. 均输法,使发运使周知各路产品和中央的需求,以减少国家开支,同时限制富商大贾的投机倒把。b. 青苗法,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贷盘剥,对青黄不接的农民暂救燃眉之急。c. 农田水利法,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d. 募役法,由政府出钱募人应役,使农民免除苛刻的差役,使农业生产有较多的劳动力。e. 市易法,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平抑了物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f. 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按土地好坏均定税率。军政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实行置将法、保甲法。设置固定的将官对军队加以训练,对农产加以编制,以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和统治。教育和科举方面主要是广建学校,改革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