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47中国史综合之中国古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庆历新政

【答案】庆历新政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进行的一次变革,称之为“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欧阳修知谏院,富弼、韩琦相继进,范仲淹在宰相杜衍的支持下,推行新政,变法主张就是“陈十事”书:①明黜涉,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②抑侥幸,限制恩荫。③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④择长官,选好地方官。⑤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⑥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⑦修武备。⑧减徭役。⑨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⑩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其中除一项外,其余均被宋仁宗采纳,颁行全国,称为“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的利益,引起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一年多时间,就宣告失败,说明北宋统治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

2. 五军都督府

【答案】五军都督府是指明代统领军队的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朱元璋初置统军大元帅府,后改为枢密院,又改之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洪武十三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简称五军府),分领在京的除亲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兵权,且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以使最高统一指挥权仍操于皇帝手中。

3. 议政王大臣会议

【答案】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是指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清初,除内阁,设有此会议,皆由满族大臣组成,凡军国机要重务都不用经过内阁票拟,而需经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自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这是中央皇权进一步集中的具体体现。

4. 永嘉南渡

【答案】永嘉南渡是指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的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又称“南渡之变”。中原民户有超过百万人迁至长江流域,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是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次人日南迁的高潮,它在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

经济发展,为之后江南一带以及整个南方的大开发奠定了基础。

5. 老子

【答案】老子姓李,名耳,字聘,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老子》探讨了儒、墨所忽略的宇宙本原问题,提出了“道”的哲学范畴,它无形无象但无处不在,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其反对儒、墨“仁政”、“尚贤”的政治理论,核心思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使民无知无欲。《老子》一书中涵盖了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揭示了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但其缺陷在于把矛盾对立面的转化关系过分夸大,认为事物发展仅仅是简单的循环,从而走向相对主义。

6. 士家制

【答案】士家制是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士家集中居住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一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士家制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7. 推恩令

【答案】推恩令是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汉武帝时开始推行。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 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实质是剖分诸侯王的封地以削弱他们的势力。

8. 胡服骑射

【答案】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和服饰改革。其主要措施有二:①把原来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胡人短装紧身服饰,束以皮带,穿皮靴,以适合马上训练、作战,其优点在于机动和灵活性; ②通过不同途径组建骑兵。赵武灵王通过此次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在提升赵国军力的同时对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影响极大。自此以后,各国逐步以步骑兵代替了车兵而成为军队主力,骑兵才真正出现于中国历史上。

二、论述题

9. 明中期后社会生活、风俗、价值取向发生了哪些与以往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明代大约从正德年间开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城镇市民基层的成长,社会风气有了很大变化。

(1)风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礼法的破坏和奢靡之风的兴起。明中期以前,社会风俗受礼法约束,婚丧衣食住行等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尊卑贵贱不得逾越。随着明中叶商人社会地位的

逐渐提高,货币资本改变了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等级秩序,社会各个基层竞相奢侈。

(2)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嘉靖及以后阶段,重本抑末意识发生巨变,工商本位的思想渐渐浮出水面,拜金主义思想出现。皇帝、贵族等社会各个基层相继卷入商品经济之中,争相经营商业发财致富。明朝曾规定四品以上官员不得经商,后来成为一纸空文,例如首辅徐阶就曾开办纺织工厂。士大夫开始弃学从商。士大夫交友尽为赢利之士,读书一做官一发财,成为社会追求,升官发财、贿赂之风盛行。

(3)社会奢侈风气严重,出现了畸形繁荣、虚假繁荣。文化娱乐上南曲日盛,嘉靖后大兴园林建筑;官员、士大夫、文人捧妓成风;官僚创作戏曲和赌博之风盛行;文学作品的主角由士大夫、官僚变为商人、市井人物。

这些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了经济实力的提高有助于提升社会地位。在商品经济的带动下,新风俗的阶段己经到来。这样的改变冲击了等级制度和礼法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在促进商品的繁荣和风俗的变迁过程中,商人起了重要作用。

10.试从唐政治形势和军事布局的变化,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后果。

【答案】(1)原因

①政治原因:长期朝政腐败。唐玄宗在天宝年间不再过问政事,委权于大臣。韩休为相时,玄宗尚能听取谏言,张九龄时便听不进谏言。不久任用善于“迎逢上意”的李林甫为相,堵塞了言路。后唐玄宗又纳杨玉环为贵妃,沉溺于声色之中,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和宦官高力士,朝政混乱。

②军事原因:兵制的变更和混乱。唐玄宗对外战事频繁,引起了兵制变更和混乱。军制由府兵制下的义务兵役制变成了募兵制。天宝八年因均田制的崩溃停止征发府兵,原来作为补充方式的募兵多了起来。兵制变更有其必要性,但其副作用没有得到控制,表现为:内地士兵因久不历战阵,腐化无战斗力; 戍边的卫士称长征健儿,战斗力强,却掌握在军将手中,不听朝廷调遣。原来府兵制下精兵多集中在关中,造成内重外轻的局势; 此时精兵集中在外地,严重威胁朝廷安全。原关中兵力占全国的40,此时边镇兵力49万,占全国总兵力的88,为少数“节度使”掌握。节度使为睿宗时在边镇设立,集军、政权于一身。开始节度使只领兵,后来则既有土地,又有人民、兵甲和财,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2)后果

①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浩劫。经过战乱,广大人民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北方地区破坏尤为严重。

②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撅不振,此后实际上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

③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促使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后期农民起义的高潮。

④安史之乱后,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特别是丧失了对河西走廊和西